三年游宦也迷津,马困长安九陌尘。
都作无成不归去,古来妻嫂笑苏秦。
三年游宦也迷津,马困长安九陌尘。
都作无成不归去,古来妻嫂笑苏秦。
在外做官三年,却如同在迷途中徘徊;马匹在长安纵横交错的街道上疲惫不堪,沾满了尘土。
大家都一事无成却不回去,自古以来,苏秦就曾被妻嫂嘲笑(如今你我或许也会遭遇这般境遇)。
1. 沈亚之:唐代诗人、散文家,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,风格较为沉郁。
2. 苏秦典故:苏秦是战国时期重要的纵横家,其经历常被后世文人引用,用以抒发怀才不遇或对世态炎凉的感慨。
3. 唐代游宦文化:唐代文人常有漫游、游宦的经历,长安作为都城,是许多文人追求仕途的地方,相关的生活体验也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。
4. 九陌:古代对都城街道的常见称谓,在唐诗中常用来指代长安的繁华与复杂。
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基调,它是一首送别诗,却不仅仅是简单的离别之情,更多的是对友人仕途遭遇的感慨。
首联“三年游宦也迷津,马困长安九陌尘”,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现友人的处境。“三年”表明时间不短,“游宦”点出身份,“迷津”则直接点出其不得志的状态。“马困”和“九陌尘”则通过具体的意象,让我们感受到友人在长安官场奔波的劳累和艰难。
颔联“都作无成不归去,古来妻嫂笑苏秦”,是全诗的情感重点。“都作无成”概括了失意者的共同命运,而引用苏秦的典故,让这种感慨有了历史的厚度。苏秦的故事大家可能有所了解,他早年不得志时受到家人的冷遇,后来成功后风光无限。诗人在这里用这个典故,一方面是说友人如今的处境就像当年的苏秦一样,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轻视;另一方面也可能暗含着对友人未来能有所成就的期盼,毕竟苏秦后来也获得了成功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恰当的用典,将对友人的同情、对世态的感慨融入其中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
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通过对友人处境的刻画,抒发了深沉的感慨。首句“三年游宦也迷津”,点明友人在外做官三年却陷入迷茫,“迷津”一词既写出了仕途的曲折,也暗示了友人内心的困惑。“马困长安九陌尘”以马的疲惫不堪和长安街道的尘土飞扬,形象地描绘出友人在官场奔波的艰辛,“九陌尘”不仅是实景,更象征着官场的污浊与复杂。
后两句“都作无成不归去,古来妻嫂笑苏秦”,由友人的处境扩展到普遍的现象,“都作无成”道出了许多失意文人的共同遭遇,而用苏秦被妻嫂嘲笑的典故,更是点睛之笔。既表达了对友人可能遭受世俗白眼的担忧,也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,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,引人共鸣。全诗看似平淡,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。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沈亚之送别友人庞子肃时所作。从诗中内容来看,庞子肃可能在长安为官多年却未能得志,处境困顿。沈亚之通过描绘友人在长安的艰难处境,结合苏秦的典故,表达了对友人仕途不顺的同情,同时也可能暗含着自己对当时官场现实的感慨。唐代文人多有仕途追求,但官场竞争激烈,许多人虽历经奔波却难以施展抱负,这首诗正是这种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