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挽秦弄玉

沈亚之 〔唐朝〕

泣葬一枝红,生同死不同。

金钿坠芳草,香绣满春风。

旧日闻箫处,高楼当月中。

梨花寒食夜,深闭翠微宫。

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

哭泣着安葬这一枝红花,生前相伴死后却要殊途。

金饰坠落在芬芳的青草间,带有香气的绣品沐浴在春风里。

昔日听箫声的地方,高楼正处在当月色之中。

梨花盛开的寒食之夜,翠微宫紧紧地关闭着。

1. 秦弄玉:古代神话传说中秦穆公的女儿,精通音律,尤其擅长吹箫,后与善吹箫的萧史相爱,二人最终乘凤仙去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神话典故。

2. 寒食节:中国传统节日,在清明节前一二日,节日里禁烟火,只吃冷食,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。寒食节有扫墓祭祖、踏青等习俗。

3. 沈亚之:唐代文学家,字下贤,其作品风格奇诡,多写传奇小说和诗歌,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。

4. 颔联、颈联:律诗分为四联,依次为首联、颔联、颈联、尾联,颔联和颈联通常要求对仗。此诗为五言律诗,遵循了律诗的基本格式。

  • 泣葬:哭泣着安葬。
  • 一枝红:这里可能指美丽的女子,也可能指娇艳的花,此处结合诗意更倾向于指代所悼念的人。
  • 生同死不同:生前一同生活,死后却阴阳相隔。
  • 金钿:用金制成的花形首饰。
  • 芳草:香草,也常用来指代美好的景色或环境。
  • 香绣:带有香气的刺绣品。
  • 闻箫处:听到箫声的地方,暗指弄玉吹箫的典故。
  • 当月中:正处在月光之中。
  • 梨花寒食夜:寒食节的夜晚,梨花盛开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,有禁火、扫墓等习俗。
  • 翠微宫:宫殿名,此处可能指所悼念之人曾经居住的宫殿。

《梦挽秦弄玉》是唐代诗人沈亚之的一首五言律诗,围绕对神话人物秦弄玉的悼念展开。我们先来了解诗的整体结构,作为一首律诗,它有着严谨的格律,颔联和颈联在词性、意境上都有一定的对仗关系,读来富有节奏感。

从内容上看,诗人以“梦挽”为题,表明了这是在梦中发生的情境,增添了虚幻与伤感的色彩。诗的开篇便直抒胸臆,“泣葬”二字将悲伤的情绪直接展现出来,“生同死不同”则点出了生死相隔的核心悲痛。接下来的两联,诗人通过描绘金钿、香绣、闻箫处、高楼等意象,构建出一幅幅凄美的画面,这些意象既与秦弄玉的身份和传说相关,又承载着诗人的思念与惋惜。

最后一联提到的寒食节,更是巧妙地利用了节日的内涵,强化了悼念的氛围,而“深闭翠微宫”则给人一种美好事物永远逝去、无法再触及的怅惘之感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不仅是对秦弄玉这一神话人物的凭吊,更蕴含了人们对美好逝去的普遍感慨,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恰当的用典,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深沉而动人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

这首诗以凄婉的笔触描绘了对秦弄玉的悼念之情,意境悲凉而优美。首联“泣葬一枝红,生同死不同”,开篇即点出悲伤的氛围,“泣葬”直接抒发了悲痛之情,“生同死不同”则道尽了生死相隔的无奈,奠定了全诗的伤感基调。

颔联“金钿坠芳草,香绣满春风”,通过描绘金钿坠落、香绣在春风中飘荡的景象,以昔日的华美饰物如今散落荒野,反衬出物是人非的凄凉,将无形的悲伤寄托于有形的物件之上。

颈联“旧日闻箫处,高楼当月中”,由物及景,回忆起昔日听箫的地方,如今高楼在月光笼罩之下,既呼应了秦弄玉吹箫的典故,又营造出一种清冷、孤寂的意境,让人不禁生出对往昔的追忆。

尾联“梨花寒食夜,深闭翠微宫”,以梨花盛开的寒食夜和紧闭的翠微宫作结,寒食节本就有悼念逝者之意,梨花的洁白更添凄清之感,翠微宫的深闭则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无法挽回,余味悠长,引人深思。

全诗情景交融,用词精炼,将对逝者的思念与对美好逝去的惋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
沈亚之是唐代文学家,其作品多有对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的化用。秦弄玉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,相传为秦穆公之女,擅长吹箫,后与萧史结为夫妻,二人乘凤而去。此诗题为“梦挽秦弄玉”,可知是诗人在梦中为悼念秦弄玉而作,借对神话人物的凭吊,抒发某种怅惘、思念之情。具体的创作情境虽无确切史料记载,但从诗中悲戚的氛围来看,可能与诗人自身的情感经历或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有关。

作者信息
沈亚之

沈亚之(781—832),字下贤,汉族,吴兴(今浙江湖州)人。工诗善文,唐代文学家。沈亚之初至长安,曾投韩愈门下,与李贺结交,与杜牧、张祜、徐凝等友善。举不第,贺为歌以送归。元和十年(公元八一五年)第进士。泾原李汇辟掌书记,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。大和初,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,召授判官。耆贬官,亚之亦贬南康尉。后于郢州掾任内去世。沈亚之兼长诗、文、传奇,曾游韩愈门下,以文才为时人所重,李贺赠诗称为“吴兴才人”

古诗数量:28名句数量:1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