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君辍雅话,听说事疆场。
提笔从征虏,飞书始伏羌。
河流辞马岭,节卧听龙骧。
孤负平生剑,空怜射斗光。
劳君辍雅话,听说事疆场。
提笔从征虏,飞书始伏羌。
河流辞马岭,节卧听龙骧。
孤负平生剑,空怜射斗光。
辛苦您停下高雅的谈论,听我讲述疆场上的事。
我曾提笔从军征讨敌人,飞速传送文书才使羌人降服。
河水奔流告别马岭,我持节驻守,静听龙骧军的消息。
辜负了我平生所佩的宝剑,只能徒然怜惜它那可射穿星斗的光芒。
1. 记室:古代官名,主要负责文书的撰写和记录,在各级官府中都有设置,是重要的文职官员。
2. 符节:古代朝廷派遣使者或委任官员时,授予的一种凭证,用竹、木、玉、铜等制成,上面刻有文字,以此证明持有者的身份和权力。
3. 龙骧:本指龙抬头腾跃的样子,后常用来命名军队,如三国时期有龙骧将军,唐代亦有以龙骧命名的部队,代表着精锐勇猛。
4. 沈亚之:唐代文学家,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,风格独特,这首诗是其边塞题材诗作的代表之一。
5. 唐代边塞诗:唐代边疆战事频繁,催生了大量边塞诗,这类诗歌多描写边疆风光、战争场面、将士思乡等内容,风格或雄浑悲壮,或苍凉慷慨。
这首《答殷尧藩赠罢泾源记室》是沈亚之对友人赠诗的回应。开篇先表达了对友人愿意倾听自己讲述边疆往事的感谢,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。接着,诗人回忆了自己在泾源任职期间,在军中提笔从戎、撰写文书的经历,展现了他在边疆事务中发挥的作用,“飞书始伏羌”一句既体现了其工作的重要性,也暗示了当时边疆战事的平息与他的努力有关。
“河流辞马岭,节卧听龙骧”两句,不仅描绘了边疆的地理环境,更通过“节”这一意象,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,以及对军队动态的关注。最后两句“孤负平生剑,空怜射斗光”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诗人以“平生剑”自喻,抒发了自己虽有才华和抱负,却未能充分施展的遗憾之情。
整体来看,这首诗既记录了诗人的一段人生经历,也反映了唐代边疆生活的一个侧面,情感真挚,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。通过学习这首诗,我们可以了解唐代的边疆状况、官员职责以及文人的情怀。
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通过回忆边疆生活,抒发了复杂的情感。首联“劳君辍雅话,听说事疆场”点明题意,感谢对方倾听自己讲述疆场往事,自然引出下文。颔联“提笔从征虏,飞书始伏羌”回忆自己在军中的作为,“提笔”“飞书”展现了其文才在军事中的作用,体现了他曾为边疆稳定付出的努力。颈联“河流辞马岭,节卧听龙骧”描绘了边疆的景象和自己的处境,“辞”字有离别之意,“听龙骧”则暗含对军队的关注。尾联“孤负平生剑,空怜射斗光”情感达到高潮,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,“平生剑”象征着自己的才华与抱负,“空怜”二字流露出深深的感慨,引人共鸣。
这首诗是沈亚之回复殷尧藩的作品,当时沈亚之可能刚从泾源记室任上卸职。诗中回忆了自己在边疆从军的经历,结合唐代边疆时常有战事的背景,沈亚之曾投身军旅,参与征讨之事,在诗中抒发了对过往经历的感慨,以及可能存在的壮志未酬之情。殷尧藩赠诗给沈亚之,沈亚之便以此诗回应,讲述自己在疆场的往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