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殷尧藩赠罢泾源记室

沈亚之 〔唐朝〕

劳君辍雅话,听说事疆场。

提笔从征虏,飞书始伏羌。

河流辞马岭,节卧听龙骧。

孤负平生剑,空怜射斗光。

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

辛苦您停下高雅的谈论,听我讲述疆场上的事。

我曾提笔从军征讨敌人,飞速传送文书才使羌人降服。

河水奔流告别马岭,我持节驻守,静听龙骧军的消息。

辜负了我平生所佩的宝剑,只能徒然怜惜它那可射穿星斗的光芒。

1. 记室:古代官名,主要负责文书的撰写和记录,在各级官府中都有设置,是重要的文职官员。

2. 符节:古代朝廷派遣使者或委任官员时,授予的一种凭证,用竹、木、玉、铜等制成,上面刻有文字,以此证明持有者的身份和权力。

3. 龙骧:本指龙抬头腾跃的样子,后常用来命名军队,如三国时期有龙骧将军,唐代亦有以龙骧命名的部队,代表着精锐勇猛。

4. 沈亚之:唐代文学家,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,风格独特,这首诗是其边塞题材诗作的代表之一。

5. 唐代边塞诗:唐代边疆战事频繁,催生了大量边塞诗,这类诗歌多描写边疆风光、战争场面、将士思乡等内容,风格或雄浑悲壮,或苍凉慷慨。

  • 殷尧藩:唐代诗人,与沈亚之有交往。
  • 泾源记室:泾源,地名,唐代有泾原节度使;记室,古代官名,掌管文书记录。
  • 劳君辍雅话:劳,辛苦;君,对对方的尊称;辍,停下;雅话,高雅的谈论。
  • 征虏:征讨敌人。
  • 飞书:快速传送的文书。
  • 伏羌:使羌人降服。羌,古代少数民族之一。
  • 马岭:地名,具体所指待考,可能是边疆的一处山岭。
  • :符节,古代使者或官员所持的凭证,象征权力。
  • 龙骧:指龙骧军,古代的一支精锐部队,也可泛指英勇的军队。
  • 孤负:即辜负,对不起。
  • 射斗光:形容宝剑光芒锐利,好像能射穿星斗,此处喻指才能。

这首《答殷尧藩赠罢泾源记室》是沈亚之对友人赠诗的回应。开篇先表达了对友人愿意倾听自己讲述边疆往事的感谢,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。接着,诗人回忆了自己在泾源任职期间,在军中提笔从戎、撰写文书的经历,展现了他在边疆事务中发挥的作用,“飞书始伏羌”一句既体现了其工作的重要性,也暗示了当时边疆战事的平息与他的努力有关。

“河流辞马岭,节卧听龙骧”两句,不仅描绘了边疆的地理环境,更通过“节”这一意象,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,以及对军队动态的关注。最后两句“孤负平生剑,空怜射斗光”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诗人以“平生剑”自喻,抒发了自己虽有才华和抱负,却未能充分施展的遗憾之情。

整体来看,这首诗既记录了诗人的一段人生经历,也反映了唐代边疆生活的一个侧面,情感真挚,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。通过学习这首诗,我们可以了解唐代的边疆状况、官员职责以及文人的情怀。

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通过回忆边疆生活,抒发了复杂的情感。首联“劳君辍雅话,听说事疆场”点明题意,感谢对方倾听自己讲述疆场往事,自然引出下文。颔联“提笔从征虏,飞书始伏羌”回忆自己在军中的作为,“提笔”“飞书”展现了其文才在军事中的作用,体现了他曾为边疆稳定付出的努力。颈联“河流辞马岭,节卧听龙骧”描绘了边疆的景象和自己的处境,“辞”字有离别之意,“听龙骧”则暗含对军队的关注。尾联“孤负平生剑,空怜射斗光”情感达到高潮,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,“平生剑”象征着自己的才华与抱负,“空怜”二字流露出深深的感慨,引人共鸣。

这首诗是沈亚之回复殷尧藩的作品,当时沈亚之可能刚从泾源记室任上卸职。诗中回忆了自己在边疆从军的经历,结合唐代边疆时常有战事的背景,沈亚之曾投身军旅,参与征讨之事,在诗中抒发了对过往经历的感慨,以及可能存在的壮志未酬之情。殷尧藩赠诗给沈亚之,沈亚之便以此诗回应,讲述自己在疆场的往事。

作者信息
沈亚之

沈亚之(781—832),字下贤,汉族,吴兴(今浙江湖州)人。工诗善文,唐代文学家。沈亚之初至长安,曾投韩愈门下,与李贺结交,与杜牧、张祜、徐凝等友善。举不第,贺为歌以送归。元和十年(公元八一五年)第进士。泾原李汇辟掌书记,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。大和初,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,召授判官。耆贬官,亚之亦贬南康尉。后于郢州掾任内去世。沈亚之兼长诗、文、传奇,曾游韩愈门下,以文才为时人所重,李贺赠诗称为“吴兴才人”

古诗数量:28名句数量:1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