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家不要买山钱,施作清池种白莲。
松桧老依云外地,楼台深锁洞中天。
风经绝顶回疏雨,石倚危屏挂落泉。
欲结茅庵伴师住,肯饶多少薜萝烟。
贤明的人不需要购买山林的钱财,布施修建清澈的池塘用来种植白色的莲花。
苍老的松树和桧树依偎在云外的地方,亭台楼阁深深锁着洞府中的天空。
风经过最高峰带回稀疏的雨点,岩石倚靠着高耸的屏风似的山壁,悬挂着飞落的泉水。
想要搭建茅屋陪伴师父居住,(不知)能赏给我多少那长满薜荔和女萝的烟雾缭绕之地。
1. 金陵:今南京,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城市,历史上多个朝代在此建都,文化底蕴深厚。
2. 栖霞寺:位于南京栖霞山,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,佛教文化源远流长。
3. 白莲:在佛教中具有特殊意义,象征着纯洁、清净,常被用来比喻佛性。
4. 律诗:此诗为七言律诗,全诗共八句,每句七个字,中间两联(颔联、颈联)对仗工整,符合律诗的格律特点。
5. 薜萝: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指代清幽的隐居环境,是文人雅士向往的归隐象征。
《题金陵栖霞寺赠月公》是唐代诗人周繇的一首佳作。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,它以游览栖霞寺为背景,通过对寺中及周边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对月公的敬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。
首联开篇点出月公的贤明,不费买山之钱就营造出清雅的环境,种植白莲既符合寺庙的氛围,又象征着纯洁,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。颔联和颈联是对栖霞寺景色的具体描绘,颔联写静态的景物,松桧、楼台,展现出寺庙的古朴与幽静;颈联写动态的风、雨、泉,让整个画面灵动起来,动静结合,使读者能全方位感受到栖霞寺的美。
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,想要在此结茅而居,陪伴月公,这不仅是对栖霞寺美景的赞美,更是对一种超脱尘世、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。
从格律上看,这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,语言凝练,意境优美,是唐诗中描写寺庙景色和表达隐逸情怀的佳作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
这首诗描绘了金陵栖霞寺的清幽景色和诗人对隐居于此的向往。首联“明家不要买山钱,施作清池种白莲”,写出月公无需买山,却能营造出种植白莲的清池,既赞美了月公的贤明,也点出寺中环境的清雅。
颔联“松桧老依云外地,楼台深锁洞中天”,以“松桧”“楼台”为意象,展现出栖霞寺的古朴与幽静,“云外地”“洞中天”更增添了几分超脱尘世的意境。
颈联“风经绝顶回疏雨,石倚危屏挂落泉”,描写了山中的动态之景,风、雨、石、泉相互映衬,画面生动,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清新气息和自然之美。
尾联“欲结茅庵伴师住,肯饶多少薜萝烟”,直抒胸臆,表达了诗人想在此搭建茅屋陪伴月公居住的愿望,流露出对这种清幽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。全诗语言清新自然,意境优美,将栖霞寺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周繇是唐代诗人,此诗题为《题金陵栖霞寺赠月公》,可知是诗人游览金陵(今南京)栖霞寺时,为赠给寺中的月公而作。栖霞寺是佛教圣地,历史悠久,环境清幽。当时诗人可能被栖霞寺的美景和宁静氛围所打动,与月公有所交往,心生向往归隐于此的念头,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