匡庐千万峰,影匝郡城中。
忽佩虎符去,遥疑鸟道通。
烟霞时满郭,波浪暮连空。
树翳楼台月,帆飞鼓角风。
郡斋多岳客,乡户半渔翁。
王事行春外,题诗寄远公。
巍峨的庐山群峰连绵不绝,山影环绕着整个江州城。 忽然间你佩戴虎符奉命离去,遥远的路途仿佛只有飞鸟才能通行。 云雾霞光时常弥漫城郭,黄昏时江浪翻涌连接天际。 树荫遮蔽了楼台上的月光,船帆在鼓角声中乘风飞驰。 州郡的官署中多有山野雅士,乡里百姓过半是捕鱼老翁。 公务之余正值春日好景,我题写这首诗寄给远方的你。
1. 庐山文化意象:自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后,庐山成为文人寄托隐逸之思的象征 2. 唐代官制:尚书为中央要职,常外派兼任地方长官,反映唐代职官特点 3. 虎符制度:秦汉以来军事调遣凭证,分左右两半,需勘合方能生效 4. 远公典故:慧远在庐山创立莲社,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文化符号
首联"匡庐千万峰,影匝郡城中"运用夸张手法,"匝"(环绕)字将静态山影动态化,奠定全诗雄浑基调。颔联"虎符"对"鸟道",通过器物与自然的对比,暗示仕途险阻。颈联"烟霞""波浪"的意象组合,既写实景又隐喻官场浮沉。尾联"王事"与"寄诗"的矛盾统一,体现唐代官员亦仕亦隐的特殊心态。全诗对仗工稳处如"树翳楼台月,帆飞鼓角风","翳""飞"两个动词使画面极具动感,体现晚唐诗歌炼字之精。
全诗以空间转换构建双重意境:前六句以宏大视角铺陈地理景观,"千万峰"与"暮连空"形成壮阔的山水画卷;后六句聚焦人文细节,"岳客""渔翁"的对照凸显地域特色。艺术上善用虚实相生手法,"忽佩虎符"的突然与"遥疑鸟道"的遐想形成张力,尾联"寄远公"的典故运用,将离情升华到方外之境。周繇作为"咸通十哲"之一,此诗典型体现其"清婉拔俗"的诗风。
此诗作于晚唐时期,时周繇在江州(今江西九江)为官。薛尚书(名未详)原为江州长官,后调任他处。诗人通过描绘庐山雄姿与江州风物,既展现地方特色,又寄托对同僚的惜别之情。晚唐政局动荡,诗中"王事行春"的闲适描写,暗含对仕宦生涯的复杂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