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酒一杯相劝频,异乡相遇转相亲。
落花风里数声笛,芳草烟中无限人。
都大此时深怅望,岂堪高处更逡巡。
思量费子真仙子,不作头陀山下尘。
手捧一杯冷酒频频相劝,异乡相逢反而更觉亲近。 落花纷飞的风中传来几声笛音,芳草如烟的景色里游人无数。 此时众人皆深深怅然远望,怎堪在高处徘徊更添愁绪。 思量那费子真是仙人般的存在,不愿沦为头陀山下的凡尘俗子。
本诗艺术特色有三: 1. 时空对照:异乡(空间)与清明(时间)的特殊情境强化情感张力 2. 视听交织:“落花风”与“数声笛”构成暮春特有的苍茫意境 3. 双关运用:“尘”字既指山路尘土,又喻世俗烦扰,体现诗人炼字功力 需注意尾联的转折——前六句写众人之怅惘,末二句突然聚焦“费子”,实为诗人以理想化的隐士形象自我宽慰,这种“众-我”对比是理解全诗深层情感的关键。
全诗以“异乡相遇”的温情开篇,却通过“落花”“芳草”的暮春意象转向深沉的人生思考。颈联“怅望”“逡巡”揭示出世事无常的感慨,尾联借“费子”典故表达超脱尘俗的志趣。诗人巧妙将清明习俗(踏青饮酒)、佛教圣地(头陀山)与道家隐逸思想熔于一炉,形成由欢聚到孤寂的情感跌宕,体现了晚唐诗精微含蓄的特质。
此诗作于唐代会昌年间(841-846),时值寒食清明时节。来鹄作为晚唐诗人,在流寓鄂州期间与同乡友人共登头陀山。诗中既写清明踏青之景,又抒发了乱世中知识分子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反映了晚唐士人普遍存在的出世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