倚天双剑古今闲,三尺高于四面山。
若使火云烧得动,始应农器满人间。
倚天双剑古今闲,三尺高于四面山。
若使火云烧得动,始应农器满人间。
高耸入云的双剑峰,自古以来就这样悠闲矗立,比周围的群山还要高出三尺。如果那炽热的火焰能够将它们熔化,恐怕人间就会充满了农用器具了。
1. 庐山双剑峰:庐山的著名山峰之一,因形状像两把宝剑而得名,是古代文人题咏的常见对象。
2. 来鹄:唐代诗人,大约生活在晚唐时期,其诗歌风格多朴实自然,内容常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,留存诗作不多。
3. 托物言志: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,通过对双剑峰的描写,寄托了诗人希望改善民生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。
4. 古诗中的数量词:诗中的"三尺"并非实指,而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概数手法,用于夸张或强调事物的特征。
同学们,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来鹄的《题庐山双剑峰》。首先,我们通读全诗,感受一下诗歌的整体意境。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双剑峰的雄伟景象,"倚天双剑"这个比喻非常形象,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像宝剑一样矗立在天地之间。"古今闲"则告诉我们,这山峰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,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。
接着看后两句,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。诗人为什么希望火云能把山峰烧化呢?因为他想让这些"宝剑"变成农器,送到老百姓手中,方便他们耕种。这体现了诗人对老百姓生活的关心。
在学习这首诗时,我们要注意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,诗人表面上是在写山,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理想。同时,也要注意古诗中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,比如"三尺"在这里就是一种夸张的说法,不是真的只有三尺高。通过这首诗,我们既能欣赏到庐山双剑峰的壮丽景色,也能感受到古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这首诗开篇"倚天双剑古今闲,三尺高于四面山",以生动的比喻将双剑峰比作倚天而立的宝剑,既写出了山峰的高峻雄伟,又赋予了它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感。"古今闲"三字,不仅点明了山峰存在的悠久历史,也暗示了其与世无争的姿态。"三尺高于四面山"则通过对比,进一步突出了双剑峰的巍峨。
后两句"若使火云烧得动,始应农器满人间",笔锋一转,由写景转入抒情和议论。诗人突发奇想,希望这坚硬如铁的山峰能被火焰熔化,化作万千农器,造福人间。这一想法看似奇特,却体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,使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,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关怀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想象奇特,将写景、抒情与社会理想巧妙结合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来鹄是唐代诗人,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。这首诗是他游览庐山双剑峰时所作。庐山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,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题咏。来鹄看到双剑峰奇特的山势,有感而发,写下了这首诗,既描绘了山峰的雄伟,又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。当时社会可能存在农具短缺的情况,诗人由此产生了将山峰化为农具以造福百姓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