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把一杯山馆中,每经时节恨飘蓬。
侵阶草色连朝雨,满地梨花昨夜风。
蜀魄啼来春寂寞,楚魂吟后月朦胧。
分明记得还家梦,徐孺宅前湖水东。
独自在山馆中饮下一杯酒,每逢佳节便感伤自己如飘飞的蓬草般漂泊无依。 台阶上的草色因连日雨水更显青翠,昨夜的风吹落了满地的梨花。 杜鹃的啼鸣让春日更显寂寥,楚客的吟咏后月色也变得朦胧。 分明记得归家的梦境,就在徐孺宅前那湖水东边。
本诗情感表达采用“触景生情—借典寄意—梦境收束”的结构: 1. 前两联以山馆风雨之景触发飘零之感; 2. 后两联用杜鹃、屈原典故深化文化层面的屈原典故深化文化层面的孤独; 3. 末句“记得还家梦”将现实与梦境交织,突出思归主题。诗人通过时空转换(昨夜—朝雨—梦境)与意象叠加(梨花—月色—湖水),构建出多维度的抒情空间。
全诗以“独饮”起笔,通过“飘蓬”“朝雨”“夜风”等意象层层递进,渲染孤寂氛围。颔联以草色梨花写自然变迁,颈联借蜀魄楚魂抒文化乡愁,尾联以梦境收束,虚实相生。语言清丽含蓄,典故自然化用,体现晚唐羁旅诗哀婉深沉的典型风格。
此诗作于唐代寒食节,诗人来鹄羁旅他乡,借山馆孤寂之景抒写漂泊之恨。寒食禁火、梨花凋落的意象与杜鹃啼血、楚客吟月的典故交织,映射出诗人对仕途困顿与思乡之情的复杂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