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说金台客,相逢只论诗。
坐来残暑退,吟许野僧知。
自喜幽栖僻,唯惭道义亏。
身闲偏好古,句冷不求奇。
晦迹全无累,安贫自得宜。
同人终念我,莲社有归期。
听说你从金台而来,相逢时只谈诗作。 闲坐间暑气渐消,吟咏之声连山野僧人也知晓。 我自喜幽居偏僻,却惭愧在道义上有所欠缺。 身闲时偏爱古风,诗句清冷不求新奇。 隐姓埋名全无牵累,安于贫贱自得其乐。 友人始终惦记着我,约定终有归隐莲社之日。
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:一是通过"论诗""吟许"等细节展现唐代文人以诗会友的传统;二是体会"晦迹""安贫"背后儒道交融的思想底色;三是鉴赏尾联用典的深意——"莲社"既实指隐逸团体,又暗含对清净精神世界的向往。教学中可对比王维《辋川集》体会隐逸诗的发展脉络。
全诗以淡泊笔调勾勒隐士形象:首联点明文人雅集的核心是诗道;颔联以"残暑退"暗喻远离尘嚣;颈联"自喜""唯惭"展现矛盾心态;尾联"莲社"用典,将个人隐逸与文人传统相联系。语言平实中见清峻,"句冷不求奇"恰是诗人艺术追求的写照。
此诗作于晚唐时期,李山甫仕途失意后隐居山林。友人刘书记(官职名)寄诗问候,诗人以此诗酬答,表达甘于清贫、寄情诗文的隐逸志趣,同时流露出对知音难得的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