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卧东林计偶谐,柴门深向翠微开。
更无尘事心头起,还有诗情象外来。
康乐公应频结社,寒山子亦患多才。
星郎雅是道中侣,六艺拘牵在隗台。
归隐东林的计划偶然实现,柴门朝向青翠山色悠然敞开。 心中再无世俗杂念萦绕,却有超然物外的诗情涌来。 谢灵运想必常在此结社吟诗,寒山子也因才华横溢而自嘲。 梁判官本是修道同路人,可惜被六艺公务束缚在隗台。
本诗教学可重点把握三个维度: 1. 意象解读:分析"柴门""翠微"等意象构成的隐逸空间 2. 典故运用:解析谢灵运、寒山子典故的对比性使用 3. 情感把握:体会诗人"自得"与"惋惜"交织的复杂心境 建议结合李山甫《寒食二首》等作品,探究其"冷峭"诗风在隐逸题材中的表现,并延伸讨论唐代士人"吏隐"现象的文化内涵。
全诗采用"起承转合"的经典结构: 首联以"柴门深向翠微开"勾勒出遗世独立的隐居画面; 颔联"更无尘事"与"还有诗情"形成精神世界的二元对立; 颈联用谢灵运、寒山子两个典故,暗示不同形态的文人归宿; 尾联"六艺拘牵"四字道破对友人仕途羁绊的复杂情感。 诗中"翠微""象外"等意象空灵超逸,对仗工整中见流动之气,体现晚唐山水诗向隐逸主题的深化。
此诗作于李山甫晚年隐居时期。诗人因仕途失意选择归隐,与担任判官的友人梁某保持书信往来。诗中通过对比谢灵运的文人雅集、寒山子的禅意人生,既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满足,又暗含对友人官场束缚的惋惜,反映晚唐文人仕隐矛盾的心理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