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在西峰末,怜君和气多。
劳生同朽索,急景似倾波。
禅者行担锡,樵师语隔坡。
旱□生赤藓,古木架青萝。
石涧新蝉脱,茅檐旧燕窠。
篇章蒙见许,松月好相过。
思苦通真理,吟清合大和。
□□□□□,风起送渔歌。
独自站在西峰之巅,怜惜你性情温和宽厚。 劳碌的一生如同腐朽的绳索,匆匆的时光似奔流的河水。 僧人肩挑锡杖行走,樵夫的谈话声隔着山坡传来。 干旱的土地生出赤色苔藓,古老的树木上缠绕着青萝。 石涧边新蝉蜕去了外壳,茅屋檐下旧燕筑起了巢。 承蒙你赞赏我的诗篇,愿与你共赏松间明月。 苦思冥想方能领悟真理,清吟诗句合乎天地和谐。 (缺失部分)风起时送来渔人的歌声。
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首先,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,如"独在西峰末"与"怜君和气多"形成孤寂与温情的对比,"劳生同朽索"与"急景似倾波"形成生命与时间的对比。其次,诗中意象丰富而生动,通过禅者、樵师、赤藓、青萝、新蝉、旧燕等意象,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山居生活场景。最后,诗歌语言质朴自然,不事雕琢,却蕴含深刻哲理,如"思苦通真理,吟清合大和"两句,道出了诗人对诗歌创作和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。整首诗体现了唐代隐逸诗追求自然、崇尚真理的艺术特点。
这首诗以酬答友人为主线,展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图景和内心感悟。首联点明自己独处山中的孤寂和对友人温和性情的欣赏。颔联用"朽索"和"倾波"两个精妙比喻,形象地表达了生命脆弱和时光飞逝的哲理。中间四联通过僧人、樵夫、苔藓、古木、蝉蜕、燕窠等意象,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居图景,动静结合,声色俱备。尾联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诗歌创作的感悟,最后以风送渔歌作结,余韵悠长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意境深远,体现了唐代隐逸诗的风格特点。
此诗为唐代诗人李山甫酬答友人刘书记赠诗之作。诗中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时光流逝的感慨,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温和性情的赞赏,以及通过苦思冥想追求真理、在清吟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诗中多处景物描写反映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