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庐江水闲,终日对柴关。
因想别离处,不知多少山。
钓舟春岸泊,庭树晓莺还。
莫便求栖隐,桂枝堪恨颜。
桐庐江水静静流淌,终日对着简陋的柴门。 因想起与你分别的地方,不知隔着多少重山峦。 春日的钓船停泊在岸边,清晨庭院的树上黄莺啼鸣。 莫要急于寻求隐居之所,那桂树枝头徒增离愁别恨。
此诗艺术特色在于: 1. 空间转换:从眼前桐庐江→回忆中的离别处→想象中的方干隐居处 2. 双重反衬:以静谧山水反衬内心波澜,以隐逸向往反衬现实羁绊 3. 典故新用:"桂枝"突破传统高洁象征,转为惆怅载体 4. 情感层次:由闲适→思念→劝慰→怅惘的递进式抒发
全诗以"闲"字统领,通过江水、柴关、春岸、晓莺等意象构建静谧画面,实则暗涌深沉情感。颔联"不知多少山"既写地理阻隔,更喻精神距离;尾联反用隐逸典故,揭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"欲隐难隐"的矛盾心理。对仗工整处如"钓舟"对"庭树","春岸泊"对"晓莺还",展现晚唐律诗精工特点。
此诗作于晚唐乱世,周朴与隐士方干交游时。方干屡试不第后隐居镜湖,诗人途经桐庐见山水清幽,联想到友人隐居境况,既羡慕其超脱,又暗含对时代动荡的无奈,遂以诗寄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