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风身不定,今夜在苍梧。
客泪有时有,猿声无处无。
潮添瘴海阔,烟拂粤山孤。
却忆零陵住,吟诗半玉壶。
随风漂泊身不由己,今夜停驻在苍梧。 客居的泪水时常流淌,猿猴的哀鸣处处可闻。 潮水涨起使瘴气弥漫的海面更显辽阔,轻烟拂过粤地的山峰愈显孤寂。 忽然回忆起在零陵居住的日子,吟诗饮酒的时光仿佛就在玉壶中流淌。
本诗需注意三重对比:一是空间上,漂泊的苍梧与安居的零陵形成地理对照;二是时间上,当下的困顿与往昔的雅趣构成回忆反差;三是情感上,外景的荒蛮(瘴海猿声)与内心的文雅(吟诗玉壶)形成张力。尾联“却忆”二字是关键转折,表面写怀念旧居,实则暗含对友人的期许——或许希望对方能理解自己虽身处蛮荒,仍保持文人本色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中“有”“无”“添”“拂”等动词的精准运用,体会晚唐诗“炼字”的特点。
全诗以“随风不定”开篇,奠定漂泊基调。颔联“客泪”“猿声”对仗工整,以有声之泪衬无声之哀,猿啼的普遍性强化了孤独感。颈联写景宏大而凄清,“潮添”“烟拂”的动态描写使瘴海粤山更具压迫感。尾联突然转折,以“零陵”的回忆对比现实,玉壶吟诗的雅致反衬出当下困顿,含蓄表达对友人的思念。周朴善用空间转换(苍梧—零陵)与感官交织(视觉“烟拂”、听觉“猿声”),展现晚唐羁旅诗的典型风格。
此诗作于晚唐,周朴漂泊岭南期间。诗人途经梧州时,因感怀自身漂泊无定、客居荒僻之地的孤寂,联想到友人所在的永州,遂以诗寄情。唐代中后期社会动荡,文人南迁者众,诗中“瘴海”“猿声”等意象折射出当时岭南的荒凉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