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山自古道飞来,此是神功不可猜。
气色虽然离禹穴,峰峦犹自接天台。
岩边折树泉冲落,顶上浮云日照开。
南望闽城尘世界,千秋万古卷尘埃。
升山寺自古传说由神力飞来,这般玄妙难以揣度。 山间气象虽远离大禹的遗迹,峰峦却仍与天台山相连。 岩边断树被泉水冲落,山顶浮云在日照下散开。 南望闽州城如尘世凡界,千秋万古终将湮没于尘埃。
1. 飞来之山典故:佛教传说中常有山峰飞来的故事,如杭州飞来峰 2. 禹穴:大禹治水的文化符号,常见于唐代山水诗 3. 天台双关:既指实际山名,又暗喻《天台赋》中的仙境意象 4. 唐代寺院诗:多融合佛理与自然描写,形成独特审美
本诗典型体现唐代山水诗"以禅入诗"的特点。首联"不可猜"三字奠定全诗超验基调,中间两联通过空间转换(禹穴-天台、岩边-顶上)展现山水层次,尾联突然拉远视角,将寺院景观与尘世对照。值得注意"卷尘埃"的意象,既写实(山间云雾),又象征(历史沧桑),体现周朴"一句三叹"的语言艺术。
全诗以"飞来之山"的传说开篇,营造神秘氛围。颔联通过"禹穴""天台"的对比,将自然与神话交织。颈联"泉冲折树""日照浮云"动态描绘山景,暗喻世事无常。尾联"尘世界""卷尘埃"点明主旨,表达对永恒与短暂的哲思。周朴善用虚实相生的手法,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。
此诗为唐代诗人周朴游历福建升山寺时所作。唐代佛教兴盛,寺院多建于名山,升山寺因传说为飞来之山而充满神秘色彩。诗人借山水之景,抒发出世之思,暗含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