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云无定踪,忽到又相逢。
说尽天涯事,听残上国钟。
问人寻寺僻,乞食过街慵。
忆到曾栖处,开门对数峰。
你如同孤云般漂泊无定,今日忽然重逢在长安。 畅谈天涯漂泊的往事,听罢远方传来的钟声。 询问僻静的寺院路径,化缘时步履慵懒从容。 忆起曾经栖居的故地,推门便是连绵的山峰。
本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: 表层:记录与游方僧的偶遇,展现唐代僧侣生活 中层:通过空间转换(长安-江南),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深层:以僧人的"无定踪"隐喻晚唐士人的精神漂泊 艺术上运用白描手法,末句"开门对数峰"留白,引发读者对隐逸生活的想象,体现"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"的诗歌美学。
全诗以"孤云"起兴,通过五个典型场景勾勒僧人形象: 1. 首联用"忽到"突出相逢之偶然,暗含人生无常 2. 颔联"说尽""听残"展现僧人阅历丰富 3. 颈联"僻""慵"体现超脱世俗的修行态度 4. 尾联以开门见山的画面,营造空灵意境 诗中"钟声"与"数峰"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意象,长安的繁华与江南的清幽形成巧妙对比。
此诗作于晚唐时期,崔涂在长安偶遇江南僧人。当时社会动荡,文人僧侣常漂泊异乡。诗中既写僧人的云游生涯,也寄托了作者对江南山水的怀念,反映唐代士人与僧侣交往的文化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