汀洲一夜泊,久客半连樯。
尽说逢秋色,多同忆故乡。
孤冈生晚烧,独树隐回塘。
欲问东归路,遥知隔渺茫。
小船停泊在汀洲整夜未移,久居异乡的游子聚满船桅。 众人皆说秋色触动愁绪,多半一同思念故园山水。 孤寂的山冈燃起暮色野火,独树掩映着曲折的池塘。 欲问东归故里的路途,却知遥远阻隔渺茫难望。
1. 羁旅诗常见意象:秋色、孤舟、野火、回塘 2. 晚唐诗风特点:感伤情调、简淡语言 3. 对仗手法:"孤冈"对"独树","晚烧"对"回塘" 4. 空间对比:近处连樯人群与远方渺茫归途
首联以"一夜泊"点题,通过"久客"群体暗示时代背景。颔联"逢秋色"与"忆故乡"构成因果,揭示中国文人"悲秋"传统。颈联转写景致,"生"字赋予野火动态,"隐"字营造朦胧意境。尾联问答式收束,以空间阻隔强化心理距离。全诗由群像到独思,由实景到虚境,层层递进展现羁旅之愁。
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秋夜泊舟图景。"孤冈"、"独树"与"连樯"人群形成强烈对比,凸显诗人孤独心境。后联"欲问"却"遥知"的转折,将思乡情推向高潮。崔涂善用简淡笔墨表现深沉情感,此诗末句"隔渺茫"三字,既写归途遥远,更暗喻人生迷茫,体现其"羁愁满目"的典型诗风。
此诗作于崔涂晚年漂泊江南时期。诗人长期羁旅他乡,秋日舟中夜泊时,见同船游子皆怀乡思,触景生情而作。诗中"久客"二字暗示其半生飘零的境遇,反映了晚唐战乱频仍下文人的普遍生存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