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掩松萝一径深,偶携藜杖出前林。
谁知尽日看山坐,万古兴亡总在心。
柴门掩着松萝,一条小路通向幽深之处,偶尔带着藜杖走出前面的树林。
谁能想到我整天坐着观赏山景,古往今来的兴盛与灭亡却全都萦绕在心头。
1. 李九龄,唐末五代诗人,其诗作多抒发对历史、人生的感慨。
2. 诗歌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,将山居的闲适与内心的忧思相对比,突出诗人的家国情怀。
3. “松萝”“藜杖”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营造隐逸、闲适的氛围。
《山舍偶题》是一首充满张力的诗作。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居图景,诗人居于山间,环境清幽,生活看似悠然自得。然而,后两句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。
在讲解时,要注意引导理解这种表面与内在的反差。诗人并非真正超然物外,而是借山居的形式,隐藏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。这种“大隐隐于市”般的情怀,在乱世中尤为可贵。
同时,要关注诗中的意象运用,“松萝”“藜杖”不仅是对景物和物品的描写,更是诗人心境的外化,有助于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。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分析,能更深刻地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。
诗歌前两句“门掩松萝一径深,偶携藜杖出前林”,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和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。“门掩松萝”写出了居所的隐蔽,“一径深”凸显了环境的幽深,“偶携藜杖”则表现出诗人的随性自在。
后两句“谁知尽日看山坐,万古兴亡总在心”笔锋一转,由景及情,将表面的闲适与内心的深沉感慨形成对比。“谁知”二字引出意外之意,看似整天悠然看山,实则心中牵挂着万古以来的兴亡更替,表达了诗人虽隐居山林,却心怀天下的情怀,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。
李九龄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,身处乱世,社会动荡不安。这首诗可能是他隐居山林时所作,通过描绘山间生活的闲适,反衬出内心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变迁的深切关注,寄寓了诗人对时代兴衰的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