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粒青松护翠苔,石门岑寂断纤埃。
水浮花片知仙路,风递鸾声认啸台。
桐井晓寒千乳敛,茗园春嫩一旗开。
驰烟未勒山亭字,可是英灵许再来。
五粒青松守护着翠绿的苔藓,石门幽静隔绝了微尘。 水面漂浮的花瓣指引着仙路,风中传来的鸾鸣声辨认出啸台。 桐树下的井水在清晨寒意中凝结千乳,茶园里春茶初展如旗帜般嫩绿。 飞驰的云雾还未在山亭上留下题字,莫非是仙灵允许我再度归来?
本诗需注意三重解读维度: 1. 空间结构:由外(石门)入内(啸台),自下(水浮)而上(山亭),形成立体道观景观 2. 道教符号:青松、鸾声、仙路等均属道教意象系统,需结合《真诰》《抱朴子》理解 3. 时代隐喻:“断纤埃”“许再来”暗含对尘世的疏离,反映唐末文人普遍心理 重点品读颔联的“知”与“认”,二字将无情之物赋予灵性,体现“以物观道”的创作理念。
全诗以“青松-石门”起笔构建幽寂空间,中二联通过“水浮花”“风递鸾”等动态意象, 将道教仙境与现实景物交织。“桐井”“茗园”一联工对,以“晓寒”“春嫩”点明时令, 尾联“驰烟未勒”设问收束,既留白又呼应首联“岑寂”。 艺术上运用通感手法(如“风递鸾声”),色彩搭配青翠雅致, 语言凝练处见晚唐“精工派”特色,在游仙诗中别具清丽之致。
此诗作于胡宿任歙州刺史期间(约唐宣宗大中末年),冲虚观为当地著名道观。 唐代道教兴盛,文人访道观多有题咏。胡宿借游观之机,以隐逸笔法融合道教意象, 既展现山水清幽,又暗含对仙隐生活的向往,反映晚唐士人逃避乱世的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