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台封诏紫泥馨,马首前瞻北斗城。
人在函关先望气, 帝于京兆最知名。
一区东第趋晨近,数刻西厢接昼荣。
正是两宫裁化日,百金双璧拜虞卿。
天台封诏紫泥馨,马首前瞻北斗城。
人在函关先望气, 帝于京兆最知名。
一区东第趋晨近,数刻西厢接昼荣。
正是两宫裁化日,百金双璧拜虞卿。
从天台传来的诏书用紫泥封缄,散发着馨香;马首所向,前方正是那像北斗星一样庄严的京城。
人还在函谷关时,就已先感受到了京城的祥瑞之气;皇帝对于京兆地区的贤才,向来最为赏识。
城东的宅第离朝廷很近,清晨即可前往朝见;在西厢片刻的停留,也能承接白日的荣耀。
正是两宫(指皇帝和太后)推行教化、天下太平的时代,(您)带着贵重的礼物去拜见像虞卿一样贤能的大臣。
1. 胡宿:北宋官员、诗人,并非唐朝人(此处可能存在记载误差),其诗风典雅,多涉官场应酬与生活场景。
2. 紫泥封诏:古代诏书的一种形式,用紫泥封缄,加盖印玺,以示庄重,多见于重要的诏令。
3. 函谷关:古代重要关隘,位于今河南灵宝,是关中与关东的交通要道,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、政治事件的发生地。
4. 虞卿:战国时期赵国大臣,善于谋划,后因救魏齐而离开赵国,著有《虞氏春秋》,后世常以其代指贤能的大臣。
5. 发运使:唐宋时期的官职,主要负责漕运等物资运输事务,淮南发运使则是掌管淮南地区漕运的官员。
这首诗是一首送别或祝贺性质的诗作,聚焦于赵邢州被朝廷征召返回京城这一事件。开篇通过"紫泥馨"的诏书和"北斗城"的京城,营造出庄重而神圣的氛围,点出事件的重要性。
接着,诗人从赵邢州的视角和朝廷的态度两方面入手,写其在途中已感受到京城的祥瑞,以及皇帝对京兆贤才的重视,既表现了赵邢州的声望,也暗示了其被召回的合理性。
而后,诗人想象赵邢州到京后的生活,宅第近便、常得荣耀,寄托了对其在京城顺利发展的美好祝愿。最后,将事件置于"两宫裁化日"的太平背景下,以拜见贤臣作结,既赞美了时代,也对赵邢州的未来仕途充满期待。
整体而言,诗歌语言典雅,用典恰当,通过对事件前后情景的描绘,完整展现了赵邢州被诏归阙这一过程,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的情感与良好的祝愿,是一首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应酬诗。
全诗围绕赵邢州被诏归阙这一事件展开,意境庄重而喜庆。首联以"天台封诏紫泥馨"点出诏书的郑重,"马首前瞻北斗城"则勾勒出奔赴京城的急切与向往,"北斗城"的比喻既写出京城的重要地位,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学色彩。
颔联"人在函关先望气,帝于京兆最知名"从内外两个角度入手,写赵邢州尚未抵达京城就已感受到祥瑞之气,侧面烘托京城的不凡;同时点出皇帝对京兆地区贤才的了解与赏识,为赵邢州的被召回铺垫了合理的背景。
颈联"一区东第趋晨近,数刻西厢接昼荣"描绘了赵邢州到京后可能的生活场景,宅第靠近朝廷便于朝见,在宫中停留便能承接荣耀,既写出京城生活的特点,也暗含对其未来仕途的美好期许。
尾联"正是两宫裁化日,百金双璧拜虞卿"将事件置于太平盛世的大背景下,既赞美了当时的政治清明,又以"百金双璧拜虞卿"的场景,暗喻赵邢州将在京城得到贤能大臣的赏识与提携,全诗气韵贯通,情感真挚,充满对友人(或同僚)的美好祝愿。
这首诗是唐朝诗人胡宿为淮南发运使赵邢州被皇帝召回京城而作。赵邢州在地方任职期间可能颇有政绩,因此得到朝廷的征召。胡宿通过诗歌描绘了赵邢州接到诏书后前往京城的情景,既体现了对赵邢州受到朝廷赏识的祝贺,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对贤才的重视以及官场的相关礼仪与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