贪铸金钱盗写符,何曾七国戒前车。
长生不待炉中药, 鸿宝谁收箧里书。
碧井床空天影在,小山人去桂丛疏。
云中鸡犬无消息,麦秀渐渐遍故墟。
贪铸金钱盗写符,何曾七国戒前车。
长生不待炉中药, 鸿宝谁收箧里书。
碧井床空天影在,小山人去桂丛疏。
云中鸡犬无消息,麦秀渐渐遍故墟。
贪婪地铸造钱币,私自伪造符命,何曾借鉴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。
想要长生不老,却等不到炉中炼制的丹药;那些道家秘籍,又有谁来收藏箱中的书籍。
碧绿的井台已然空寂,唯有天空的影子依旧;淮南王离去后,小山之上的桂树丛也变得稀疏。
传说中随他升仙的鸡犬早已杳无音信,如今只见昔日的城邑故址上,麦子长得茂盛一片。
1. 淮南王刘安:西汉时期重要的思想家、文学家,曾主持编纂《淮南子》,该书融合了道、法、阴阳等各家思想。
2. 七国之乱:西汉景帝时期,七个诸侯国以“清君侧”为名发动的叛乱,后被周亚夫等平定,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政治事件。
3. 鸡犬升天:典故出自淮南王刘安升仙的传说,后成为汉语成语,比喻一个人得势,与其相关的人也随之发迹。
4. 咏史怀古诗:这首诗属于咏史怀古诗,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,借古讽今或抒发对历史的感慨。
《淮南王》这首诗以西汉淮南王刘安的生平事迹为核心展开。诗人胡宿首先在首联点出刘安的两大过失:一是贪婪地铸造钱币、私自伪造符命,二是未能从七国之乱中吸取教训,暗指其后来的谋反行径。这两句奠定了诗歌批判与感慨的基调。
颔联转而写刘安求仙问道的追求与结局。他渴望长生不老,沉迷于炼丹,但最终未能等到长生丹药;他所收藏的道家秘籍,在他死后也无人问津。这两句揭示了求仙梦的虚幻和一切终归空无的道理。
颈联通过描写淮南王故地的景象,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之感。曾经的井台空空如也,只有天空的影子还在;淮南王离去后,小山上的桂树也变得稀疏。这些景物描写充满了凄凉氛围,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。
尾联则以传说与现实对比,“云中鸡犬无消息”呼应了刘安升仙的传说,而“麦秀渐渐遍故墟”则展现了如今故址上麦子繁茂生长的现实景象,形成强烈反差,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兴衰、世事无常的感叹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不仅是对淮南王刘安一生的概括与评价,更蕴含着诗人对历史规律的思考,提醒人们要以史为鉴,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怅惘之情。
诗歌开篇便点出淮南王的贪婪与不智,“贪铸金钱盗写符,何曾七国戒前车”,既写出了他的具体行径,又批判他不吸取历史教训。颔联“长生不待炉中药,鸿宝谁收箧里书”,从求仙问道的角度入手,道尽了长生梦碎、秘籍无传的结局,充满了讽刺与感慨。
颈联“碧井床空天影在,小山人去桂丛疏”,以景物描写烘托人事已非的凄凉氛围,井台空寂、桂丛稀疏,皆是淮南王逝去后的景象,写景中蕴含着深沉的叹息。尾联“云中鸡犬无消息,麦秀渐渐遍故墟”,借用鸡犬升天的传说与眼前麦秀故墟的现实对比,将物是人非的感慨推向极致,余味悠长。全诗借古讽今,语言凝练,意境苍凉,引人深思。
这首诗是唐朝诗人胡宿所作,咏叹的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的事迹。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,他曾组织门客编写《淮南子》,同时沉迷于炼丹求仙之事,并有私自铸钱、图谋不轨等行为,最终因谋反事发而自杀。胡宿通过对刘安事迹的吟咏,感慨其人生的兴衰,暗含对历史兴亡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