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得新书义更幽,负琴何处不遨游。
玄宫寄宿月华冷,羽客伴吟松韵秋。
满户烟霞思紫阁,一帆风雨忆沧洲。
吾君侧席求贤切,未可悬瓢枕碧流。
著成新书义理更显深幽,背着琴随处遨游无拘束。 在道观寄宿时月色清冷,与道士相伴吟诗松声伴秋。 满屋烟霞令人思念紫阁,一叶扁舟风雨中忆起沧洲。 当今君王求贤若渴心切,不可学许由隐居枕清流。
这首诗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典型心态。首联写隐士的才学与闲适,颔联通过"月华冷"、"松韵秋"营造清幽意境。颈联"思紫阁"与"忆沧洲"形成仕隐对比,尾联直接劝勉,体现儒家"天下有道则见"的思想。艺术上,全诗对仗工整,用典自然,通过意象对比表达复杂情感,是唐代赠答诗中的佳作。
全诗以隐士生活为主线,前四句描写隐士著书、抚琴、寄宿道观、与道士吟诗等闲适生活,展现隐逸之趣。后四句笔锋一转,"思紫阁"、"忆沧洲"暗示仕隐矛盾,尾联直接点明君王求贤,劝隐士出仕。诗中"月华冷"、"松韵秋"等意象清幽,对仗工整,语言凝练,体现了唐代赠答诗的特点。
此诗作于唐代,是李中赠予隐士蒯亮的作品。当时社会崇尚隐逸之风,但朝廷又急需人才。诗人通过描绘隐士生活,既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又暗含劝勉之意,反映了唐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