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舍何寥落,门庭长绿芜。
贫来卖书剑,病起忆江湖。
对枕暮山碧,伴吟凉月孤。
前贤多晚达,莫叹有霜须。
茅草屋何等冷清寥落,门前庭院长满绿色杂草。 贫穷时卖掉书籍和宝剑,病中又怀念起江湖生活。 傍晚对着枕头看青山碧绿,伴着吟诗只有冷月孤悬。 前代贤人大多晚年才得志,莫要叹息我已白发苍苍。
1.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2. 唐诗中隐逸主题的表现 3. 李中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4. 唐代寒士的生活状况 5.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(茅舍、绿芜、书剑等)
这首诗通过描写隐居生活的清贫孤寂,反映了唐代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。前两联写实,后两联抒情,结构严谨。诗人善用对比手法:"暮山碧"的生机与"凉月孤"的寂寥形成反差;"卖书剑"的现实窘迫与"忆江湖"的理想追求构成矛盾。尾联用历史典故自我开解,展现了儒家"穷则独善其身"的思想境界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清幽,是唐代隐逸诗中的佳作。
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隐士贫居图。首联写居所荒凉,颔联写贫病交迫,颈联写孤寂生活,尾联自我宽慰。诗中"暮山碧"与"凉月孤"形成鲜明对比,营造出清冷意境。尾联用典自然,表现出诗人安贫乐道、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。语言质朴无华,情感真挚动人。
此诗为唐代诗人李中所作,描写了诗人贫病交加、隐居山林的清苦生活。诗中透露出对前贤大器晚成的向往,表达了虽处困境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,反映了唐代寒士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普遍心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