忽起寻师兴,穿云不觉劳。
相留看山雪,尽日论风骚。
竹影摇禅榻,茶烟上毳袍。
梦魂曾去否,旧国阻波涛。
忽然兴起寻访高僧的兴致,穿过云雾也不觉得辛劳。 我们相留共赏山中雪景,整日谈论诗文与风雅。 竹影在禅榻边摇曳,茶烟轻绕僧人的毛袍。 不知梦中是否曾到过故国,却被迢迢波涛阻隔难归。
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展现访僧全过程:首联"忽起"二字突出随性禅趣,"穿云"暗喻修行艰辛却"不觉劳"。颔联写文人雅集场景,颈联通过禅榻竹影、茶烟毳袍两个特写镜头,将僧居清幽可视化。尾联突然转折,以"梦魂""波涛"的虚笔,在恬淡中注入深沉感慨,形成"乐景写哀"的效果。全诗语言简净,在40字中完成从"寻师"到"思乡"的情感升华,体现唐代禅诗"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"的艺术境界。
全诗以"寻师"为线索,前四句写访僧之乐:云中穿行、观雪论诗,展现文人雅趣;后四句转入禅院清景,"竹影""茶烟"以动衬静,末句"梦魂""波涛"突然荡开,在空灵中注入深沉乡愁。诗中"穿云""山雪""竹影""茶烟"等意象构成清冷意境,与僧人超逸形象相得益彰,体现了晚唐诗歌"清丽含蓄"的特点。
此诗作于晚唐时期,社会动荡,文人多寄情山水禅林。李中在寻访高僧龙光智谦时,被其超脱的境界感染,写下这首充满禅意的作品,既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又暗含对故土的思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