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诗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。前两句是第一个层次,写诗人面对竹林时的外在行为与心理。他不愿走进竹林,不是真正的懒惰,而是出于对自然生灵(鸣鸟)和自然景致(翠苔)的深切爱护,这种“不忍”之心体现了诗人极高的修养和生态意识。后两句是第二个层次,写诗人感受竹林的方式发生了变化,从视觉的观赏转为听觉的聆听。关起门来,斜倚枕上,隔绝了外界的干扰,更能专心体会自然的天籁之声。将竹林的“秋声”比作“雨”,非常贴切,因为风吹竹叶的声音本就淅淅索索,如同雨点落下,这个比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,使无形的风声变得可感,仿佛能滋润心田。整首诗的核心在于表达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、用心聆听自然的美学态度和生活哲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