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楼闲上对晴空,豁目开襟半日中。
千里吴山清不断,一边辽海浸无穷。
人生歌笑开花雾,世界兴亡落叶风。
吟罢倚栏何限意,回头城郭暮烟笼。
悠闲地登上高楼眺望晴空,在正午时分敞开衣襟极目远眺。 千里之外的吴地山色连绵不断,另一边辽远的海域仿佛无边无际。 人生中的欢歌笑语如花间晨雾般短暂,世间的兴衰更替似秋风扫落叶般无常。 吟完诗后倚靠栏杆,心中无限感慨,回头望去,城郭已被暮色炊烟笼罩。
本诗讲解要点: 1. 结构分析:前实后虚,由视觉空间延伸到时空哲思 2. 意象解读:"晴空"与"暮烟"形成昼夜循环的象征体系 3. 情感脉络:从登临的畅快→山河的震撼→人生的顿悟→历史的苍茫 4. 艺术手法:大景(千里山、无边海)与小景(开花、落叶)的对比缩放 5. 时代意义:通过地理空间的辽阔反衬唐帝国疆域收缩的现实
全诗以登高视角展开,前四句写景壮阔,"千里吴山""一边辽海"形成空间张力; 后四句转入哲理思考,用"开花雾""落叶风"的意象对比,揭示人生短暂与历史无常。 尾联"暮烟笼"以景结情,余韵悠长。诗中"晴空"与"暮烟"的时空转换, 暗含盛唐气象渐衰的时代投影,体现了晚唐诗风沉郁苍劲的特点。
此诗作于唐代,作者李中登临毗陵(今常州)青山楼时触景生情。 唐代文人常通过登高望远抒发对人生、历史的感慨,此诗融合了个人心境与时代沧桑感, 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对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和深沉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