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合
诗词
作者
名句
成语
古籍
首页
古诗词
作者大全
名言名句
成语大全
古典文学
古诗词解译
古籍译文
汉语字典
汉语词典
专题
首页
古诗词大全
海城秋夕寄怀舍弟
海城秋夕寄怀舍弟
李中 〔唐朝〕
鸟栖庭树夜悠悠,枕上谁知泪暗流。
千里梦魂迷旧业,一城砧杵捣残秋。
窗间寂寂灯犹在,帘外萧萧雨未休。
早晚莱衣同著去,免悲流落在边州。
写雨
写鸟
古诗译文
鸟儿栖息在庭院树上,夜色漫长而宁静;躺在枕头上,谁能知道我暗自流泪。
千里之外的梦中,我的魂魄迷失在故乡的家园;整座城中,捣衣的砧杵声敲打着残秋的寂寥。
窗户间寂静无声,只有孤灯还在亮着;帘幕外,萧萧的秋雨仍未停歇。
但愿早日能像老莱子穿着彩衣一样,与你一同归去,免得在边远的州郡漂泊流落而悲伤。
展开
知识点
1. 李中是晚唐诗人,诗风清丽,擅长写景抒情。
2. “砧杵”是古代捣衣工具,常出现在秋诗中,象征离别和思乡。
3. “莱衣”典故出自《列女传》,指老莱子穿彩衣取悦父母,后世用于比喻孝亲或家庭团聚。
4. 本诗属于羁旅怀乡诗,常见于唐代,反映文人宦游或战乱中的情感。
5. 诗歌结构严谨,四联分别起承转合,体现了近体诗的格律特点。
展开
古诗注解
海城:
指海边或边远之地的城池,可能暗指诗人所在之处。
舍弟:
对自家弟弟的谦称。
鸟栖庭树:
鸟儿停歇在庭院树上,象征夜晚的宁静与孤独。
砧杵:
捣衣用的工具,砧为石垫,杵为木棒,捣衣声常代表秋思和离别之情。
残秋:
深秋时节,万物凋零,烘托凄凉氛围。
莱衣:
典故,指老莱子穿彩衣娱亲,象征归家尽孝、兄弟团聚。
边州:
边疆或偏远州郡,暗示诗人流落异乡。
展开
讲解
这首诗是李中写给弟弟的怀人之作,整体围绕“秋夕”展开。首联以静景起笔,通过“鸟栖”和“泪暗流”对比,突出诗人隐忍的哀伤;颔联运用梦境与现实交织,“千里”写空间之远,“一城”写环境之寂,强化思乡主题;颈联以灯和雨为媒介,烘托内外交困的心境;尾联直抒愿望,用“莱衣”典故升华亲情,表达归隐的渴望。讲解时需注意意象的象征性,如“砧杵”代表秋思,“边州”暗示流落,以及诗歌如何通过秋景传递兄弟情深。这首诗语言平实但情感浓烈,适合结合唐代社会背景分析其人文价值。
展开
古诗赏析
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,通过“鸟栖庭树”“砧杵捣残秋”“萧萧雨”等意象,营造出寂寥、凄清的意境。首联“鸟栖庭树夜悠悠,枕上谁知泪暗流”直抒胸臆,表现诗人深夜独泣的孤独;颔联“千里梦魂迷旧业,一城砧杵捣残秋”虚实结合,以梦境和捣衣声传达思乡之情;颈联“窗间寂寂灯犹在,帘外萧萧雨未休”进一步渲染环境,突出内心的不安;尾联“早晚莱衣同著去,免悲流落在边州”用典故表达归家团聚的期盼,情感真挚深沉。全诗语言凝练,情景交融,展现了李中诗歌的婉约风格,深刻揭示了乱世中人的漂泊之痛。
展开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中所作,创作于唐朝时期。诗人可能因仕途或战乱流落至边远之地(如“海城”),在秋夜思念远方的弟弟。诗中融入了个人漂泊的感伤和对亲情的渴望,反映了唐代文人常见的羁旅怀乡主题,通过秋景的萧瑟抒发了兄弟分离的悲凉之情。
展开
作者信息
五代南唐诗人,生卒年不详,大约920-974年在世。字有中,江西九江人。仕南唐为淦阳宰。有《碧云集》三卷,今编诗四卷。《郡斋读书志》卷四著录《李中诗》二卷。另《唐才子传校笺》卷十有其简介。《全唐诗》编为四卷。人毕生有志于诗,成痴成魔,勤奋写作,自谓“诗魔”,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。与诗人沈彬、孟宾于、左偃、刘钧、韩熙载、张泊、徐铉友好往来,多有唱酬之作。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,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。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。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
古诗数量:
295
名句数量:
1054
作者其他古诗
1
渔父二首
1万阅读
2
暮春怀故人
1万阅读
3
春苔
1万阅读
4
魏夫人坛
1万阅读
5
献乔侍郎
1万阅读
6
喜春雨有寄
1万阅读
7
春日作
1万阅读
8
钟陵禁烟寄从弟
1万阅读
9
思旧游有感
1万阅读
10
腊中作
1万阅读
拼音
注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