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诗是诗人深夜怀旧、寄赠友人的深情之作。讲解时可抓住几个关键点:首先是时间与环境——“夜吟”,夜晚的寂静更容易引发人的思绪。首句的“长笛声”和“海月飞”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,动静相生,奠定了悠远而凄迷的基调。其次是情感的发展脉络:由外景(笛声、落花)触发内情(魂销、孤吟),再由无法排解的“积恨”与“相思”引出内心的困惑(“何因解”),最终将情感投射到未来的行动与景物(“明日江楼望渺瀰”)上,形成一个由近及远、由实入虚的情感循环。讲解时应注意诗中矛盾手法的运用,如“萱草”本应“忘忧”,此处却说“岂能忘积恨”,强烈表达了愁绪之深。尾联的“望渺瀰”既是实写眺望江景,也是虚写心境之迷茫与对未来的渺茫期待,意境开阔,耐人寻味。整首诗生动展现了古代文人在特定境遇下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