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沈石室疏钟后,寂寂莎池片月明。
多少学徒求妙法,要于言下悟无生。
幽深的石室中,稀疏的钟声渐渐消散;寂静的莎草丛边,一片明月清辉洒落池面。多少求学者渴望领悟佛门妙法,只盼能在禅师的话语间顿悟“无生”的真谛。
本诗艺术特色体现在三个层面:其一,空间构建由近及远,石室(内景)-莎池(外景)-学徒(人群),形成封闭禅境到开放社会的张力。其二,时间维度上,疏钟(听觉延续)-片月(视觉定格),暗合禅宗“瞬间即永恒”的时空观。其三,哲理表达方面,后两句用“多少”与“要于”的对比,揭示求法者众而悟道者寡的现实,深化了对禅悟难易的辩证思考。这种“以少总多”的手法,正是盛唐禅诗向晚唐理趣诗过渡的典型例证。
前两句以“沈沈”“寂寂”叠词营造空灵禅境,钟声与月影构成视听通感的画面美。后两句转折写实,揭示求法者的精神追求。“要于言下”四字精妙点出禅宗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的特质。全诗以景寓理,在20字中完成从具象到哲思的升华,体现唐代禅诗“空寂中见生机”的典型特征。
此诗作于唐代禅宗兴盛时期。李中拜访庐山高僧章禅伯,目睹禅修场景有感而发。诗中既描绘了山林禅居的清寂,又反映了当时士人向禅僧求法问道的社会风气,展现了禅宗“顿悟”思想对文人的深刻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