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达难随众,从他俗所憎。
闲听九秋雨,远忆四明僧。
病后倦吟啸,贫来疏友朋。
寂寥元合道,未必是无能。
未能显达便难随世俗,任由他人投来鄙夷的目光。 闲听深秋的冷雨,遥忆四明山的高僧。 病后懒于吟诗长啸,贫穷致使故交疏远。 寂寥本是天理常道,未必是因无能所致。
首联直言不迎合世俗的立场,颔联以"听雨""忆僧"构建清冷意境。颈联转折写现实困境,尾联提升哲理高度:看似自我宽慰,实为对功利社会的尖锐批判。诗中"憎""疏""寂寥"等词形成情感链条,最终以"合道"完成精神超越,展现了中国文人"安贫乐道"的文化基因。
全诗以"未达"开篇奠定孤愤基调,中二联通过"秋雨""病后"等意象层层递进,尾联陡然转折,将寂寥升华为对天道的体悟。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(世俗憎恶与僧侣高洁、贫病交加与精神超脱)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沉,体现晚唐诗人内敛自省的创作特点。
此诗作于李中晚年,反映其仕途失意后隐居的生活状态。唐代中后期官场倾轧加剧,诗人借"俗所憎""疏友朋"等句,暗喻对现实的不满,同时以"四明僧"为精神寄托,展现士大夫在困顿中坚守高洁的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