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中有片月,照耀婵娟姿。
庭前有孤柏,竦秀岁寒期。
坚然物莫迁,寂焉心为师。
声发响必答,形存影即随。
雪花安结子,雪叶宁附枝。
兰死不改香,井寒岂生澌。
晨炉烟袅袅,病发霜丝丝。
丈室冰凛冽,一衲云离披。
顾此名利场,得不惭冠绥。
水中映出一片明月,照耀着婵娟般美好的姿态。 庭院前有一株孤柏,耸立秀美,历经严寒仍保持气节。 它坚定不拔,外物无法改变其本性;寂静无为,以本心为师。 声发出必然有回响,形体存在影子就相随。 雪花怎能结出果实?雪中的叶子岂能依附枝条? 兰花枯死香气不改,井水寒冷岂会结冰停滞。 清晨香炉烟雾袅袅,病中白发如丝飘散。 方丈室内寒冷如冰,一件衲衣如云般披散。 回看这争名逐利的世俗场,怎能不因官服在身而惭愧。
此诗结构严谨,前十二句为喻体部分,后两句点明主旨。开篇“水中月”既写实景又暗喻佛法“色即是空”的哲理。孤柏意象双关,既写其耐寒本性,又喻僧人气节。“声发响必答”四句用物理现象阐明因果法则,富有禅机。“雪花”以下六句通过否定句式突显持守本性的重要性,其中“兰死不改香”暗含儒家“富贵不能淫”的精神内核。结尾以“冰凛冽”的禅室与“名利场”对举,完成从景物描写到精神升华的转换。全诗将佛理、儒道、诗境巧妙融合,展现了晚唐诗风的典型特征。
此诗采用比兴手法,通过系列意象层层递进展现主题。前四句以“水中月”喻虚幻,“庭前柏”象征孤高,奠定超脱基调。中间“声发响必答”六句运用排比强化坚贞不移的品格,其中“兰死不改香”化用屈原《离骚》意象。后四句通过“病发”“丈室”的凄寒描写,与“名利场”形成鲜明对比,最终点明鄙弃俗世的主题。全诗以物喻人,佛理与诗境交融,对仗工整而意境深远。
本诗作者王周为唐末诗人,此诗赠予僧人怤师。唐末社会动荡,官场腐败,许多文人厌倦仕途,转向佛道寻求精神寄托。诗中通过对孤柏、明月等意象的赞美,表达对高洁品格的向往,同时反衬对世俗名利场的鄙弃,体现了诗人晚年向佛的心境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