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之居首尾,俾之辨斜正。
首动尾聿随,斜取正为定。
有如提吏笔,有如执时柄。
有如秉师律,有如宣命令。
守彼方与直,得其刚且劲。
既能济险难,何畏涉辽夐。
招招俾作主,泛泛实司命。
风乌愧斟酌,画鹢空辉映。
古人存丰规,猗欤聊引证。
船梢位于船的首尾两端,用来辨别航向的偏斜与正直。 船头一动,船尾随即跟随,偏斜时以正直为准进行调整。 它像官吏提笔判案,又像执掌时令的权柄; 像遵循师律的严谨,又如传达命令的威严。 坚守方向与正直,获得刚强与坚毅的力量。 既能渡过险阻难关,又何惧远涉辽阔水域? 招招手便成为主导,泛舟时实为命运的主宰。 连测风的乌鸟也惭愧不如,画鹢船饰徒然映照光辉。 古人留下的规范犹在,且让我引以为证。
本诗可分层解读: 1. 功能层:首四句写船梢的位置与物理特性,展现古人对力学原理的认识 2. 象征层:中八句通过多重比喻,将船梢升华为权力、法度、命令的象征 3. 哲理层:末六句以"古人丰规"作结,强调遵循规范的重要性。诗人巧妙将船舶操控的"斜正辩证"转化为人生处世的智慧,体现唐诗"即物穷理"的典型思维模式。
全诗采用博喻手法,连用四个"有如"将船梢比作吏笔、时柄、师律、命令,凸显其权威性与重要性。后八句通过对比(风乌、画鹢)与议论,升华出"守直济险"的人生哲理。诗中"首动尾随""斜正相济"的描写,既符合物理规律,又暗含哲学辩证思维,体现唐代诗歌"体物写志"的特点。
此诗为唐代诗人王周《志峡船具诗》组诗中的一篇,创作于长江三峡地区。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峡江行船工具,以船梢为切入点,借物喻理,既展现古代航运技术的智慧,又暗喻为人处世应如舵柄般刚正不阿、善于应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