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台众峰外,华顶当寒空。
有时半不见,崔嵬在云中。
天台山群峰耸立之外,华顶山直插寒天云霄。有时山峰被云雾遮掩半隐半现,巍峨的身影仿佛在云海中浮动。
此诗艺术特色有三: ① 视角转换:从远观“众峰外”到聚焦“华顶”,再特写云雾中的山体,形成电影镜头般的移动感; ② 留白手法:“半不见”既写实景,又暗示禅理——真理不可全窥; ③ 气象宏大:通过“寒空”“云中”等冷色调词汇,营造出超脱尘世的宗教氛围。可对比柳宗元《江雪》的孤绝意境,二者均体现唐代僧诗“冷寂”的审美倾向。
全诗仅20字,却通过“众峰外”“寒空”“云中”等意象层层递进: 首句以“外”字拉开空间层次,次句“当”字突出山势逼天;后两句用“半不见”制造视觉留白,最终以“在云中”收束,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。诗人以禅者视角观察自然,将山岳的永恒与云雾的变幻结合,暗含“色即是空”的佛理。
此诗为唐代诗僧灵澈游历天姥山时所作。灵澈早年出家,云游四方,对山水自然有独特感悟。诗中借天台山的高渺云雾,暗喻佛法玄妙不可窥全貌,体现了禅宗“不立文字”的意境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