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老心闲无外事,麻衣草座亦容身。
相逢尽道休官好,林下何曾见一人。
年老时心境闲适,再无外事烦扰,即便身着麻衣、席地而坐也能安身立命。 相逢时人人都说辞官归隐好,可山林之中何曾真正见到过这样的人。
此诗艺术特色在于: 1. 对比手法:前两句真隐士的淡泊与后两句假隐士的虚伪形成镜像对照 2. 口语化表达:"尽道""何曾"等词生动再现时人腔调,增强讽刺效果 3. 禅理渗透:通过"心闲无外事"体现佛教"放下执着"的思想 4. 社会批判:直指士大夫阶层"说归隐而恋禄位"的普遍现象,具有时代典型性
前两句以白描手法展现僧人简朴自足的生活状态,"麻衣草座"与"心闲"形成精神富足的对比。后两句陡然转折,用"尽道"与"何曾"的强烈反差,揭露世人言行不一的虚伪。全诗语言平实却犀利,末句"林下何曾见一人"如当头棒喝,成为讽刺假隐士的名句。通过山林意象与官场现实的对比,凸显诗人对真隐逸的深刻理解。
此诗作于灵澈晚年,时值唐朝中后期社会动荡,官场腐败。诗人与韦丹刺史交往,借酬答之作讽刺当时士大夫口头标榜隐逸却贪恋权位的现象。灵澈作为僧人,以超然视角揭露世俗虚伪,表达对真隐士精神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