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谁得法印,不离上方传。
夕磬城霜下,寒房竹月圆。
烟残衰木畔,客住积云边。
未隐沧洲去,时来于此禅。
您从何处得到佛法的真传?这法印始终不离天界的秘传。 傍晚的磬声在城中寒霜中飘荡,清冷的禅房外竹影间明月正圆。 轻烟缭绕在枯衰的树木旁,客居的僧人住在云海相连的天边。 虽然还未隐居于沧洲之地,但时常来此参禅悟道心自安。
此诗结构严谨,前两联写禅修境界,后两联写居士情怀。首联以问答起笔,突出佛法的传承有序;颔联选取“磬声”“月影”等典型物象,用“霜下”“月圆”的时空叠加营造静谧禅境。颈联通过“衰木”与“积云”的意象对比,暗示修行者超越尘俗的精神追求。尾联运用“沧洲”典故,表明诗人虽未正式归隐,但通过参禅已得精神解脱。全诗将佛理融入景物,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,体现了唐代诗僧作品特有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。
全诗以佛理开篇,通过“法印”“上方”凸显纵公禅法的正统性。中二联以凝练笔触勾勒禅院夜景:“夕磬”与“霜”构成听觉与触觉的通感,“竹月圆”以满月象征佛性圆满。颈联“烟残衰木”的衰飒与“客住积云”的超逸形成张力,暗含世间与出世的辩证。尾联“未隐沧洲”看似遗憾,实以“时来禅”点明心远地自偏的禅理。全诗意象清冷空灵,对仗工稳,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入佛理禅趣。
此诗为唐代诗僧无可游历长安青龙寺时所作。无可与贾岛同出家为僧,常云游四方寺院。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密宗寺院,诗人到访时受寺中纵公禅师接待,被其超脱的禅境所感,遂题诗于禅房壁上。诗中既表达对佛法的敬仰,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