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古赋纵横,令人畏后生。
驾言游禹迹,知己在蒲城。
日射云烟散,风吹草木荣。
孤吟临寇境,莫问请长缨。
你写的古诗和赋文纵横才气,令人对后生晚辈心生敬畏。 驾车去追寻大禹的足迹,你的知己就在蒲城。 阳光穿透云烟消散,春风吹拂草木繁茂。 独自吟诗临近战乱边境,不必询问请缨报国之事。
本诗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:首联赞才→颔联叙行→颈联写景→尾联抒怀。艺术特色有三:①“畏后生”反用《论语》“后生可畏”,新颖深刻;②“日射”“风吹”对仗工稳,动态画面感强;③结尾用典不着痕迹,将个人命运与时局结合。作为僧侣作品,末句回避直接议论时政,却通过“莫问”二字传递出深沉的忧患意识,体现唐代诗僧独特的处世智慧。
全诗以“畏后生”开篇,用反差手法突出薛秀才的卓然才华。颔联“游禹迹”“在蒲城”虚实相生,既写行程又暗喻志向。颈联“日射”“风吹”勾勒出壮阔的自然景象,反衬尾联“孤吟”的苍凉。末句“莫问请长缨”含蓄深沉,既是对友人的劝慰,亦是对乱世的无奈。僧人身份的无可用简练语言融合了送别、咏怀与边塞诗的特点。
此诗为唐代诗僧无可送别友人薛秀才前往河中(今山西永济)并投奔任郎中留后时所作。诗中既赞颂了薛秀才的才华,又暗含对友人远行的关切,同时流露出对时局的隐忧。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,战乱频发,“寇境”一词折射出动荡的社会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