沐浴前朝像,深秋白发师。
从来居此寺,未省有东池。
幽石丛圭片,孤松动雪枝。
顷曾听道话,别起远山思。
沐浴着前朝佛像的庄严,深秋时节拜访白发禅师。 他长久居住在这座古寺,却从未见过寺中有东池。 幽暗的岩石间散落着圭玉般的碎片,孤松在风雪中摇曳着枝干。 曾听他讲述佛法真谛,此刻不禁遥想起远方的山峦。
本诗以访寺经历为线索,通过四个层次展现禅意:
1. 礼佛场景:开篇"沐浴"二字既写实又象征,将佛像庄严与禅师白发并置,暗示佛法传承
2. 寺院细节:"未省有东池"看似闲笔,实则表现禅师"心远地自偏"的修行态度
3. 自然禅境:颈联转入景物描写,圭玉喻石强调佛法珍贵,雪中孤松象征修行孤诣
4. 佛法感悟:尾联"道话"与"山思"呼应,体现听法后的精神超越,远山成为悟道象征
全诗语言凝练,在40字中完成从外景到内心的转换,典型体现唐代禅诗"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"的特质。
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三重意境:首联以"前朝像"与"白发师"构成时空对话,展现佛教的传承;颔联通过"未省有东池"的细节,体现禅师专注修持、不滞于物的境界;颈联"幽石""孤松"的意象组合,既写实景又暗喻佛法坚贞。尾联"远山思"将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追求,完成从礼佛到悟道的升华。诗中"雪枝""圭片"等意象冷峻精微,体现贾岛诗派"瘦硬"风格。
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,诗人无可(贾岛从弟)在长安期间参访大兴善寺时所作。当时密宗大师不空刚完成寺院重修,但诗中"未省有东池"暗示寺院仍在建设中,反映中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发展状况。诗人通过拜访崔律师的经历,表达对佛法与自然之境的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