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知正始作,丽掩碧云诗。
文彩盈怀袖,风规发咏思。
遗弓逢大敌,摩垒怯偏师。
频有移书让,多惭系组迟。
浅才迂且拙,虚誉喜还疑。
犹倚披沙鉴,长歌向子期。
方知正始之作,华美胜过碧云之诗。 文采充满胸怀袖间,风范激发咏叹之思。 如遗弓遭遇强敌,似临敌垒畏惧偏师。 屡次收到书信责备,常愧官职升迁迟迟。 才学浅薄又迂拙,虚名欢喜却生疑。 仍愿借你慧眼识金,长歌向知音子期。
本诗需注意三个层次:表层是谦逊的应答,中层展现文人交往的微妙心理(对赞誉既渴望又不安),深层反映皎然的诗学观。诗中"披沙鉴"喻指文学鉴赏力,与作者《诗式》中"辩体十九字"理论呼应。用典方面,"遗弓"典强调才不配位,"子期"典则建立平等对话,这种矛盾修辞正是中唐诗歌"尚意"特征的体现。
全诗采用"先扬后抑"结构:前四句盛赞薛谊诗作("丽掩碧云"),中间四句以战阵为喻自谦才拙,后四句坦露矛盾心境。艺术特色有三:1)双重用典形成张力(如"遗弓""摩垒"对举);2)"虚誉喜还疑"揭示文人普遍心理;3)末句将对方比作知音,巧妙化解戏谑。体现了皎然"至丽而自然"的诗学主张。
此诗为皎然酬答友人薛谊戏作。薛谊时任员外郎,可能先以诗作调侃皎然。作为诗僧,皎然以谦逊姿态回应,既赞对方文采,又自陈才疏,反映中唐文人酬唱中"谦抑自守"的风气。诗中用典精当,符合皎然《诗式》"取境"理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