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家望秋月,不及秋山望。
山中万境长寂寥,夜夜孤明我山上。
海人皆言生海东,山人自谓出山中。
忧虞欢乐皆占月,月本无心同不同。
自从有月山不改,古人望尽今人在。
不知万世今夜时,孤月将□谁更待。
家家户户仰望秋月,却不及秋山对月的守望。 山中万般景象长久寂寥,夜夜只有孤月照耀我的山岗。 海边的人都说月生于东海,山里的人自称月出自山间。 忧愁与欢乐皆因月而生,月亮本无情,何曾与人同心? 自从有月以来山未曾改变,古人望尽的月今人仍在看。 不知万世之后的今夜,孤独的月亮又将为谁而等待?
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: 表层描绘山月孤明之景,中段转入对月亮本质的思辨,最终升华为宇宙哲思。 技法上,运用“家家”“夜夜”“万世”等叠词强化时空感,缺字处形成艺术空白。 精神内核体现禅宗“物我两忘”境界,山月成为超越人类情感的永恒存在,与李白“今人不见古时月”形成不同向度的思考。
全诗以“山月”为核心意象,通过三重对比展开: 1. 空间对比:“家家望月”与“山望月”形成人世喧嚣与山林静寂的反差; 2. 认知对比:“海人”与“山人”对月源的不同理解,暗喻认知局限性; 3. 时空对比:末联将“古人”“今人”“万世”纳入时间维度,凸显月在永恒中的孤独。禅理与诗境交融,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。
皎然为中唐著名诗僧,此诗或作于其隐居湖州杼山期间。唐代禅宗思想盛行,诗人借山月意象探讨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思,反映僧侣对宇宙时空的观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