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法出无门,纷纷使智昏。
徒称谁氏子,独立天地元。
实际且何有,物先安可存。
须知不动念,照出万重源。
万法皆从无门而生,纷繁万象使人智识昏昧。 空自称赞那是谁家之子,却能独立于天地之本源。 真实的本体究竟何在?万物未生前岂能存在? 须知只要心念不动摇,便能照见万物的根源。
这首诗以禅宗特有的悖论式表达开篇:"万法出无门"既说万法无固定来源,又暗示觉悟之道无特定门径。"独立天地元"的意象凸显了心性的绝对性。后两联通过否定式追问("何有"、"安可存")破除对实有的执着,最终指出"不动念"这一禅修要诀。全诗将深奥的佛理转化为诗性语言,体现了禅诗"以诗说禅"的独特魅力。
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阐释深奥的禅理。前两联通过"无门"与"智昏"的对比,揭示现象世界的虚幻性;后两联则直指本心,强调"不动念"的观照智慧。全诗层层递进,从现象到本质,最终归结为心性的觉悟,体现了禅宗"不立文字"又"不离文字"的独特表达方式。
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,这首诗创作于佛教禅宗盛行的中唐时期。当时禅宗强调"明心见性"、"直指人心",反对执着文字相。皎然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禅宗"无门关"思想的体悟,阐述万法皆空、心性本净的佛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