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氏常论七真记,壶公爱说三山事。
宁知梅福在人间,独为苍生作仙吏。
日服丹砂骨自清,肤如冰雪心更明。
山中玉笋是仙药,袖里素书题养生。
愿随黄鹤一轻举,仰望青霄独延伫。
平生好骏君已知,何必山阴访王许。
茅氏常谈论《七真记》的玄妙,壶公总爱讲述三山的神仙故事。 谁知梅福虽在人间,却甘愿为百姓做一位仙吏。 每日服食丹砂骨骼清奇,肌肤如冰雪心灵愈发澄明。 山中玉笋是长生仙药,袖中素书写满养生之道。 愿随黄鹤一同轻举飞升,仰望青天独自久久伫立。 我平生爱骏马您早已知晓,何必再去山阴寻访王许那样的隐士。
本诗核心在"仙吏"意象的塑造:首联以道教典故起兴,颔联用梅福喻指李汤兼具仙风与吏才,颈联通过服食、修炼的细节描写强化形象,尾联表明自己虽慕仙道却更重现实知交。艺术上,全诗每联皆含道教元素,但"苍生""骏马"等词又落地于现实,形成"悬空踏实"的独特意境。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诗僧的皎然在诗中大量使用道教语汇,反映了唐代知识分子对多元思想的兼容并蓄。
全诗以道教意象为经纬:前四句通过茅氏、壶公、梅福等典故,构建神仙世界与尘世的连接;中四句以"丹砂""玉笋"等物象具象化修道生活,突出"仙吏"的超凡特质;末四句直抒胸臆,既有飞升之愿,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肯定。艺术上采用"神仙典故+尘世比附"的独特结构,语言清丽空灵,在唐代赠答诗中别具一格。
此诗为唐代诗僧皎然赠予友人李汤之作。中唐时期道教兴盛,文人多慕仙道,皎然虽为僧人,却与道教人士交往密切。诗中通过道教典故的堆砌,既赞美李汤如"仙吏"般超然物外的风骨,也暗含对友人修道生活的向往,反映了当时佛道思想交融的社会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