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意欲归山,道高由境胜。
花空觉性了,月尽知心证。
永夜出禅吟,清猿自相应。
为何想要归隐山林?只因佛道高深,境界超然。 看透花开花落的空性,悟得明月圆缺的本心。 长夜中吟诵禅诗,清幽的猿声与之相应和。
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: 1. 结构:前两句设问点题,中间阐释悟道过程,结尾以景结情。 2. 手法:对比(花月之景与空性)、以声衬静(猿声)、双关(“心证”兼指佛理与友情)。 3. 思想:通过自然意象传递禅宗“顿悟”观,强调修行者与自然的共鸣,体现“万物静观皆自得”的禅趣。
全诗以问答开篇,点明“归山”的禅意动机。中二联通过“花空”“月尽”的意象,表现对佛法“性空”真理的领悟,语言简练而哲理深邃。尾联以“永夜禅吟”与“清猿相应”的动静结合,营造出空寂灵动的修行境界,体现禅宗“即心即佛”的思想。
此诗为唐代诗僧皎然送别僧人“清凉上人”所作。皎然晚年隐居湖州杼山,与僧人往来密切,诗中融合禅理与山水意境,反映唐代禅宗思想对诗歌的影响,以及文人僧侣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