蘋洲北望楚山重,千里回轺止一封。
临水情来还共载,看花醉去更相从。
罢官风渚何时别,寄隐云阳几处逢。
后会那应似畴昔,年年觉老雪山容。
站在蘋洲北望,楚山层叠连绵, 千里行程只为带回一封书信。 临水时情意涌来,我们同船共渡, 赏花醉酒后更是形影相随。 罢官后在这风渚之地何时能再别离? 寄隐云阳,不知何处能再相逢。 未来的相会能否如往昔般欢愉? 只觉年年衰老,雪山容颜渐改。
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次:一是送别场景的时空转换(从蘋洲到楚山再到云阳),二是“水”“花”“雪山”等意象的象征意义,三是诗人通过“罢官”“寄隐”等词展现的心理轨迹。讲解时可结合皎然的僧人身份,分析诗中“共载”“相从”体现的佛教因缘观,以及尾联对无常观念的文学化表达。注意比较诗中“千里”的空间跨度与“年年”的时间纵深如何共同构建苍茫意境。
全诗以“望”起笔,通过楚山、千里等意象拉开空间距离,凸显别离之怅惘。颔联“临水”“看花”以乐景写哀情,反衬相聚的短暂。颈联“罢官”“寄隐”直抒胸臆,展现诗人对仕途的厌倦。尾联以“雪山容”喻指自身衰老,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永恒对照,深化了时光易逝的哲思。皎然以清丽语言融合禅意,形成含蓄深远的艺术风格。
此诗为唐代诗僧皎然在罢官后于白蘋洲送别友人李丞时所作。李丞作为洛阳使者完成使命返程,皎然借送别抒发了对宦海浮沉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诗中既有对友情的珍视,也透露出年华老去的淡淡哀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