厌上乌桥送别频,湖光烂熳望行人。
欲将夜舸陪嘉月,肯住空林伴老身。
独鹤翩翻飞不定,归云萧散会无因。
从何得道怀惆怅,莫是人间屡见春。
厌倦了在乌桥频频送别,湖光潋滟中目送远行的友人。 多想在月夜乘船与你同游,你却愿栖居空山陪伴孤寂的老僧。 孤鹤翩飞去向不定,归云散尽难再重逢。 为何心中满怀惆怅?莫非是因人间春光太盛,反衬离别之痛。
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: 1. 表层送别:通过"送别频""望行人"等直白描写,展现依依惜别之情 2. 中层禅意:"空林""独鹤"等意象构成空寂的禅境,反映诗人"万法皆空"的宗教体悟 3. 深层哲思:尾联将具体离愁升华为对人间聚散的终极思考,暗合佛教"诸行无常"思想 艺术上,诗人巧妙运用反对手法("湖光烂熳"反衬离愁),并化用典故如盐入水,体现其"至丽而自然"的诗学主张。
全诗以"厌别"开篇,通过"湖光""夜月""空林"等意象构建空灵意境。颔联"肯住空林伴老身"暗含欣慰与孤寂的矛盾心理。颈联"独鹤""归云"的飘渺意象,既写友人行踪,又寓禅理玄机。尾联"屡见春"三字尤妙,将离愁升华为对生命轮回的哲思,体现皎然"诗道合一"的创作理念。诗中佛典与典故的化用不着痕迹,展现作者"清水出芙蓉"的诗风。
此诗作于皎然晚年隐居湖州期间。作为唐代著名诗僧,皎然与陆羽、颜真卿等交游甚密,诗中"大宝上人"应是其方外挚友。安史之乱后,士人普遍产生避世心理,诗中"厌别频""伴老身"等语,折射出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禅隐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