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合
诗词
作者
名句
成语
古籍
首页
古诗词
作者大全
名言名句
成语大全
古典文学
古诗词解译
古籍译文
汉语字典
汉语词典
专题
首页
古诗词大全
送李道士
送李道士
皎然 〔唐朝〕
常随山上下,忽限江南北。
共是忘情人,何由肯相忆。
写山
写人
江南
情人
古诗译文
常常跟随你在山中上下行走,如今忽然被江南江北的地域所阻隔。我们都是忘却世俗之情的人,又怎么会因为分离而苦苦思念呢?
展开
知识点
1. 作者皎然:俗姓谢,字清昼,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,中唐著名诗僧,活动于大历、贞元年间。他的诗歌理论著作《诗式》对后世有重要影响。 2. 佛道交融:唐代佛、道二教均十分兴盛,文人、僧侣、道士之间交往频繁,此诗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。 3. “忘情”的哲学内涵:源于道家(如《庄子》)和玄学思想,指超越个人喜怒哀乐等世俗情感的境界,是修行者追求的精神状态。 4. 送别诗的变体:传统的送别诗多表达依依不舍的伤感,而此诗则以理遣情,风格独特,属于送别诗中的别调。
展开
古诗注解
常随山上下
:意指诗人曾经常常与李道士一同在山中游历、修行。
忽限江南北
:指突然因为地理上的分隔(江南江北)而不能再相聚。
忘情人
:指超脱了世俗情感羁绊的人,这里特指修行悟道之人。
何由肯相忆
:意为“有什么理由会相互思念呢”,表达了洒脱、不执着于离别的超然态度。
展开
讲解
这首诗的核心在于“忘情”二字。讲解时可围绕这一点展开:首先,点明送别对象是“李道士”,暗示二人是方外之交。其次,分析前两句所描绘的往昔共游与当下分离的场景,体会其用词的朴素与对比的巧妙。重点讲解后两句,阐释“忘情人”的含义——并非没有感情,而是指修行达到了不被世俗情感(如离愁别绪)所束缚的境界。因此,“何由肯相忆”是一种基于共同人生理解的、更为深沉的告别方式,它表达的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与自由,而非冷漠。最后,可将此诗与王勃“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”等诗句进行比较,加深对唐代士人豁达胸怀的理解。
展开
古诗赏析
这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超脱。前两句“常随山上下,忽限江南北”,通过“常随”与“忽限”的对比,写出了昔日相伴的悠然与今日分离的突然,平淡中见真情。后两句“共是忘情人,何由肯相忆”是诗眼所在,直接点明二人作为修行者的身份特质——都已“忘情”,即超越了世俗的悲欢离合之情。因此,这次的离别也就显得淡然,无需寻常的伤感思念。全诗在送别题材中独辟蹊径,不以愁苦见长,而以理趣和超然取胜,体现了皎然作为诗僧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人生哲理。
展开
创作背景
此诗是唐代诗僧皎然为送别一位姓李的道士友人而作。皎然作为僧人,李道士作为道士,虽属不同流派,但同为方外修行之人。诗中反映了他们之间基于共同修行境界的友情,以及面对离别时所持的豁达超脱心境,展现了唐代佛道文化交流中淡泊、洒脱的精神风貌。
展开
作者信息
皎然,唐代诗僧。生卒年不详。俗姓谢,字清昼,吴兴(浙江省湖州市)人。南朝谢灵运十世孙。活动于大历、贞元年间,有诗名。他的《诗式》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。其诗清丽闲淡,多为赠答送别、山水游赏之作。
古诗数量:
567
名句数量:
2077
作者其他古诗
1
寻陆鸿渐不遇
1.1万阅读
2
寻陆鸿渐不遇
1.1万阅读
3
送灵澈
1.1万阅读
4
饮茶歌诮崔石使君
1万阅读
5
禅诗
1万阅读
6
与潘述集汤衡宅怀李司直纵联句
1万阅读
7
浣纱女
1万阅读
8
九月十日
1万阅读
9
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
1万阅读
10
山月行
1万阅读
拼音
注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