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石配七贤,隐僧山上移。
石性殊磊落,君子又高奇。
跂禅服宜坏,坐客冠可隳。
夜倚月树影,昼倾风竹枝。
集质患追琢,表顽用磷缁。
佚火玉亦害,块然长在兹。
七块奇石对应七位贤士,隐僧将它们移置山间。 石头的本性磊落分明,君子的品格更是高奇。 禅者趺坐磨损了衣裳,宾客醉倒遗落了冠帽。 夜晚倚靠月下树影,白昼倾听着风中竹枝。 聚集的质朴怕被雕琢,表面的顽石却因磨砺生辉。 美玉遭火焚亦会损毁,唯有这顽石永恒长存。
此诗需注意三个层次: 表层:描写七贤石的形态与环境,展现隐逸之趣。 中层:以石喻人,通过“佚火玉害”与“块然长在”的对比,揭示“外朴内贞”的处世哲学。 深层:反映禅宗“不假雕饰”的审美观,石头未经琢磨的“顽”态,恰是超越世俗价值的体现。 教学时可结合皎然《诗议》中“取境之时,须至难至险”的观点,分析其平淡语言中的险峻立意。
全诗以石喻人,双线交织: 1. 石之品性:前四句写石头的“磊落”与贤士的“高奇”相映,后四句通过月影竹枝的烘托,展现其天然野趣。 2. 人之风骨:五六句以僧客形象对比,暗示君子虽遭磨砺(磷缁)仍保持本真,末两句点明顽石比美玉更恒久的哲理。 艺术上,皎然将禅理融入景物,语言简淡却含深意,体现了“清水出芙蓉”的诗僧本色。
此诗为唐代诗僧皎然拜访灵澈上人何山寺时所作。七贤石是寺中象征高士风骨的景观,皎然借石喻人,既赞僧侣超脱,又暗讽世俗对君子的摧折。中唐时期禅风盛行,文人崇尚自然朴拙,诗中“顽石”意象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