夕阳在西峰,叠翠萦残雪。
狂风卷絮回,惊猿攀玉折。
何意山中人,误报山花发。
夕阳斜挂西峰,层叠的翠绿山峦间萦绕着未消的残雪。 狂风卷起如絮的雪片回旋飞舞,受惊的猿猴攀折着如玉的冰枝。 为何山中之人,会误将残雪当作山花盛开的景象?
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: 表层:描绘冬日山雪奇景,突出视觉冲击力 中层:通过“误报”揭示感知的不可靠性 深层:以雪非花的禅机,表达“破除执念”的佛理 艺术上运用“以艳写寂”手法,用绚烂的夕阳、翠色衬托雪后山林的孤绝,与柳宗元“孤舟蓑笠翁”的直白描写形成鲜明对比。
全诗以视觉错觉为核心展开: 1. 色彩对比:夕阳的暖色与雪、翠的冷色碰撞,营造迷离氛围 2. 动静结合:狂风与惊猿的动势,反衬出山雪的静谧本质 3. 禅意寄托:末句的“误报”暗喻世人常被表象迷惑,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禅悟
此诗作于皎然隐居湖州杼山期间。唐代禅僧常以自然景物悟道,诗中“误报山花发”的错觉,可能暗含对世俗认知局限的思考。皎然与陆羽交好,其诗风清冷空灵,此作正是其“诗禅合一”风格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