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浪兵荒苦,相思岁月阑。
理惟通至道,人或谓无端。
烧猛湖烟赤,窗空雪月寒。
知音不可见,始为一吟看。
在兵荒马乱的流浪中饱尝艰辛,岁月漫长,对你的思念愈发深沉。 我试图用至高的道理来宽慰自己,却有人嘲笑这是无谓的执着。 湖上的烟雾被战火映得赤红,窗外唯有寒雪与冷月相伴。 知音难觅,无法与你相见,只能独自吟诗以寄情怀。
本诗讲解需注意三点: 1. 双重意象:“湖烟赤”既写实景又象征战火,“雪月寒”既状物又喻心境; 2. 矛盾张力:僧人追求超脱(至道)与乱世苦难(兵荒)的冲突; 3. 情感递进:从漂泊苦闷→思友→自我宽慰→孤寂爆发,最终归于“吟看”的含蓄收束。 建议结合贯休《春晚书山家屋壁》对比阅读,体会其诗中的禅意与世俗关怀。
全诗以“流浪”起笔,奠定乱世孤寂基调。颔联“理惟通至道”凸显贯休僧人身份, 试图以佛理超脱现实,却遭世俗不解。颈联“湖烟赤”“雪月寒”以强烈色彩对比, 渲染战乱惨烈与内心孤冷。尾联“知音不可见”直抒胸臆,展现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。 贯休诗风奇崛,此作却平实深沉,体现其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禅”的特色。
此诗作于唐末乱世,贯休因避战乱流离至鄂渚,偶遇故交杨赞禹。 诗中融合了战乱漂泊的苦闷、对知音的思念,以及贯休作为僧人对佛理的思索, 反映了晚唐文人颠沛流离中的精神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