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合
诗词
作者
名句
成语
古籍
首页
古诗词
作者大全
名言名句
成语大全
古典文学
古诗词解译
古籍译文
汉语字典
汉语词典
专题
首页
古诗词大全
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
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
贯休 〔唐朝〕
银地有馀光,方公道益芳。
谁分修藏力,顶有剃头霜。
经勘松风燥,檐垂坞茗香。
终须结西社,此县似柴桑。
写风
古诗译文
佛寺圣地闪烁着祥和的光芒,方公的德行愈发芬芳。
是谁付出了修行与珍藏的心力?他的头顶已落满剃度的寒霜。
校勘佛经时松风拂走尘燥,屋檐下飘来山坞茶茗的清香。
终究要结成西方净土之社,此县就如同归隐的柴桑。
展开
知识点
1. 作者贯休:晚唐五代著名诗僧,字德隐,工诗善画,尤以罗汉像著称,著有《禅月集》。 2. 佛教用语:诗中“银地”“修藏”“结西社”均与佛教文化相关,反映唐代佛教与诗歌的深度融合。 3. 地理典故:“柴桑”借指隐逸之地,源于东晋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文化意象。 4. 双关修辞:“剃头霜”既写实又象征,体现诗歌语言的凝练与多义性。 5. 寄赠诗特点:本诗属题壁寄赠类,融合写景、赞人、抒怀多重功能,展现唐代文人交际网络。
展开
古诗注解
银地
:指佛寺。佛教传说中弥勒成佛时,世间皆化为琉璃净土,称“银地金地”,此处代指方公所居寺院。
方公
:诗中提及的高僧,可能为寺院住持或贯休友人。
修藏力
:修行与珍藏佛法的功力。“藏”指佛教经典总集《大藏经》。
剃头霜
:双关语,既指僧人剃发后头顶如霜,也暗喻修行岁月累积的白发。
经勘
:校勘佛经,佛教中严谨的经典整理行为。
坞茗香
:山间茶坞所产的茶香。“坞”指四面高中间低的山地。
结西社
:组织向往西方极乐净土的法社,喻指修行者共结佛缘。
柴桑
:古地名,今江西九江一带,陶渊明故里,象征隐逸清净之地。
展开
讲解
本诗结构清晰,前两联聚焦人物:首联以“银地”烘托方公德行,颔联通过外貌细节展现其修行付出;后两联转向环境:颈联以“松风”“茗香”勾勒寺院日常,尾联则升华主题,将此地比作净土。语言上,贯休善用简淡意象承载深意,如“剃头霜”三字凝练刻画僧侣形象,“结西社”暗含超脱尘世之志。全诗不着重彩而禅意自现,体现了僧诗“以禅入诗,诗禅合一”的艺术特色。
展开
古诗赏析
全诗以佛寺净土起笔,“银地有馀光”营造出空灵祥和的氛围,颔联通过“剃头霜”巧妙将僧人形象与修行艰辛融为一体,富有禅意。颈联“松风燥”“坞茗香”以动衬静,从嗅觉与触觉角度刻画寺院生活的清雅脱俗。尾联化用陶渊明“柴桑”典故,将世俗县城比作归隐圣地,表达了对清净修行生活的向往。贯休作为诗僧,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,既见佛理禅趣,又含隐逸情怀,展现了晚唐佛教诗作的典型风格。
展开
创作背景
本诗为晚唐五代诗僧贯休所作,题为《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》。贯休一生云游四方,与僧侣、官吏交往频繁。此诗应是贯休拜访某位方公(寺院高僧)后,题写于其院落,并寄给当地县令夏侯明府。诗中既赞颂方公的修行境界与寺院清幽环境,也暗含对夏侯明府治理下此地犹如桃源净土的称许,反映了晚唐时期佛教文化与文人官吏之间的精神交融。
展开
作者信息
贯休(823~912年),俗姓姜,字德隐,婺州兰豁(一说为江西进贤县)人,唐末五代著名画僧。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。贯休记忆力特好,日诵《法华经》1000字,过目不忘。贯休雅好吟诗,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,或吟寻偶对,或彼此唱和,见者无不惊异。贯休受戒以后,诗名日隆,仍至于远近闻名。乾化二年(915年)终于所居,世寿89。
古诗数量:
572
名句数量:
2120
作者其他古诗
1
献钱尚父
1万阅读
2
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
1万阅读
3
酷吏词
1万阅读
4
少监三首
1万阅读
5
春过鄱阳湖
1万阅读
6
上留田
1万阅读
7
善哉行
1万阅读
8
富贵曲二首
1万阅读
9
杞梁妻
1万阅读
10
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
1万阅读
拼音
注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