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来江上久,谁念旅游心。
故国无秋信,邻家有夜砧。
坐遥翻不睡,愁极却成吟。
即恐髭连鬓,还为白所侵。
长久漂泊在江上,有谁体谅游子的心? 故乡杳无音讯,唯有邻家的捣衣声在夜里传来。 独坐远方反而无法入睡,愁到极致却化作诗句。 只恐胡须渐长连鬓角,终将被白发悄然侵染。
本诗讲解需把握三个关键: 1. 意象解读:重点分析"夜砧"的民俗内涵与"白发"的象征意义 2. 情感脉络:从思乡→孤寂→愁苦→衰老的递进式抒情结构 3. 时代映射: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晚唐社会离乱现状,可与杜甫《秋兴》对比教学 建议结合唐代羁旅诗群文阅读,体会"砧声""秋信"等意象的典型性。
全诗以"久"字统领,通过四个层次展现羁旅之愁:首联直抒胸臆,颔联以"无秋信"与"有夜砧"构成时空对比,颈联用"翻不睡""却成吟"刻画矛盾心理,尾联以白发意象收束,将个人愁绪升华为生命永恒的感慨。诗人善用听觉意象(夜砧)与视觉意象(白发),形成多维度的艺术张力。
此诗作于唐代,诗人尚颜长期羁旅他乡,秋日江畔触景生情。唐朝中晚期社会动荡,文人多有漂泊经历,诗中"无秋信""夜砧"等意象,折射出战乱年代通信阻隔、民生艰辛的时代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