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才与命违,末路忆柴扉。
白发何人问,青山一剑归。
晴烟独鸟没,野渡乱花飞。
寂寞长亭外,依然空落晖。
才华横溢却与命运相违,穷途末路时怀念起故乡的柴门。 白发苍苍有谁关心询问,只身一剑归隐青山。 晴空下一只孤鸟渐渐消失,野渡边乱花纷飞。 长亭外寂寞无人,唯有夕阳空自洒落余晖。
本诗讲解需注意三个层面: 1. 结构技法:采用"起承转合"经典布局,每联各司其职,尾联以景结情 2. 意象系统:白发/青山(时间)、独鸟/乱花(空间)构成多维度的意境网络 3. 时代特征:反映中唐后文人"仕隐矛盾"的普遍心理,僧诗中的"剑"意象打破传统认知 教学时可对比柳宗元《江雪》的"孤舟蓑笠翁",体会不同作者处理孤独感的差异。
全诗以"才命相违"为总起,通过四组对比鲜明的意象展开: 1. 才情与命运:首联直抒胸臆,奠定怀才不遇的基调; 2. 白发与青山:颔联以刺目白发对比永恒青山,凸显生命孤独; 3. 孤鸟与乱花:颈联用动态意象,"独鸟没"的直线运动与"乱花飞"的无序飘散形成空间张力; 4. 长亭与落晖:尾联将镜头拉远,空镜头式的景物描写余韵悠长。 诗中"一剑归"既实写行装,又虚指斩断尘缘的决绝,体现唐代僧诗特有的刚健之气。
此诗为唐代僧人尚颜所作。唐代中后期社会动荡,许多文人仕途失意后选择归隐或出家。尚颜作为诗僧,此诗以送别友人为契机,既表达对友人归隐的理解,也暗含自身对世俗的疏离感,通过自然意象的孤寂美传递出世情怀。